CT灌注成像及磁共振相位对比法对肝硬化前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5 00:05
目的:本研究应用CT灌注及四维磁共振相位对比法(4D-PCMR)对肝硬化前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探索不同肝叶血液动力学变化规律,为肝硬化前后血供改变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无创评价不同程度肝硬化方法学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基础。研究方法:1、利用食饲-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复合法制作巴马小型猪肝硬化模型,经活检及术后病理证实后,通过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插管后间接门静脉CT灌注成像技术,测定并比较肝硬化前后全肝及不同肝叶肠系膜上静脉灌注量(SMVP,ml/(min·100ml))、脾静脉灌注量(SPVP,ml/(min·100ml))与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灌注量比值(SMVP/SPVP)变化情况。2、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乙肝肝硬化住院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35-70岁,平均52.3岁,其中Child-Pugh A级8例,B级7例,C级8例;8例健康志愿者,男5例,女3例,年龄27-57岁,平均年龄45岁。各组行4D-PCMR序列扫描,测量并比较肝硬化后随肝功能减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血管截面积、平均血流量和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1、经肝脏穿刺活检...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CT灌注对巴马小型猪肝硬化前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改变评价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材料与试剂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药物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造模
2.3.2 动物分组与数据采集
2.3.3 CT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
2.3.4 经股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置管术
2.3.5 经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选择性插管后CT灌注扫描
2.3.6 病理取材及评价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动物造模
3.2 肝硬化前后经SMA或SPA全肝门静脉灌注情况
3.3 肝硬化前后经SMA或SPA不同肝叶门静脉灌注情况
3.4 肝硬化前后不同肝叶间门静脉灌注差异与分流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四维磁共振相位对比法成像对肝硬化前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改变研究
6 前言
7 材料与方法
7.1 研究对象
7.2 检查方法
7.3 图像分析与测量
7.4 统计学方法
8 结果
8.1 正常组与肝硬化组门静脉及其左右支血流动力学参数
8.2 正常组与肝硬化组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
8.3 肝硬化并发肾上腺神经鞘瘤表现及血流动力学关系
9 讨论
10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800297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CT灌注对巴马小型猪肝硬化前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改变评价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材料与试剂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药物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造模
2.3.2 动物分组与数据采集
2.3.3 CT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
2.3.4 经股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置管术
2.3.5 经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选择性插管后CT灌注扫描
2.3.6 病理取材及评价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动物造模
3.2 肝硬化前后经SMA或SPA全肝门静脉灌注情况
3.3 肝硬化前后经SMA或SPA不同肝叶门静脉灌注情况
3.4 肝硬化前后不同肝叶间门静脉灌注差异与分流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四维磁共振相位对比法成像对肝硬化前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改变研究
6 前言
7 材料与方法
7.1 研究对象
7.2 检查方法
7.3 图像分析与测量
7.4 统计学方法
8 结果
8.1 正常组与肝硬化组门静脉及其左右支血流动力学参数
8.2 正常组与肝硬化组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
8.3 肝硬化并发肾上腺神经鞘瘤表现及血流动力学关系
9 讨论
10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800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380029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