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白蛋白在腔内碎石术致脓毒血症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本文关键词:血清白蛋白在腔内碎石术致脓毒血症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研究腔内碎石术致脓毒血症的过程中血清白蛋白的变化规律,分析血清白蛋白对感染性休克早期预警的价值,探究早期补充白蛋白能否改善感染性休克的预后以及优化白蛋白的使用方法。方法:临床数据资料:邵逸夫医院2011年至2016年间腔内碎石术后发生感染性休克的病人11例,对比术前及发生休克后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变化。动物实验:首先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CDE组,分别按2ml/kg肾盂内注入生理盐水(A组),以及浓度分别为1.5*10^8cfu/ml (B组),3.0*10^8cfu/ml (C组),6.0*10^8cfu/ml(D组),9.0*10^8cfu/ml (E组)的标准大肠杆菌菌株,分别监测术前术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清白蛋白的浓度。其次新西兰兔随机分为F0、F1、G0、 G1、H0、H1组,均按照2m1/kg肾盂内注入9.0*10^8cfu/ml的标准大肠杆菌菌株,分别在术后2小时补充10ml生理盐水(F0组)、10m120%白蛋白溶液(F1组),术后1小时(GO组)、6小时(G1组)补充10ml 20%白蛋白溶液,术后2小时补充2.5ml 20%白蛋白溶液(H0组)、10ml 5%白蛋白溶液(H1组),监测实验兔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存活时间。结果:临床数据资料:腔内碎石术后发生感染性休克后病人的血清白蛋白浓度(27.3±3.1g/L)较术前(38.9-3.8g/L)显著下降(P0.01)。动物实验:与术前相比,A组、B组及C组术后6小时内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差异。D组和E组在术后6小时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E组术后1小时平均动脉压(67.17±1.49mmHg)、2小时平均动脉压(64.67±0.80mmHg)与术前平均动脉压(66.83±1.08mmHg)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小时平均动脉压(61.00±0.89mmHg P0.05)、4小时平均动脉压(54.17±0.54mmHg P0.01)以及6小时平均动脉压(45.17±0.75mmHgP0.001)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性下降。我们将E组作为肾盂内高压伴感染性休克的标准模型。A组在术后6小时内血清白蛋白浓度较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B组、C组、D组、E组在术后6小时内血清白蛋白浓度逐渐降低,且随着菌株浓度的升高,血清白蛋白下降的幅度越大。E组术后1小时的血清白蛋白(84.74±0.90%)、2小时的血清白蛋白(81.75%±1.07%)、3小时血清白蛋白(76.96%±0.84%)、4小时血清白蛋白(73.35%±1.246%)、6小时血清白蛋白(70.26%±2.94%)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性下降(P0.001),这提示术后血清白蛋白浓度下降的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术后F0组在术后7-8小时出现休克,14.5±1.5小时死亡;F1组术后血压无明显下降,48小时100%存活,这提示早期补充白蛋白可以改善预后。GO组术后血压无明显下降,48小时100%存活,G1组术后6小时左右出现休克,补充白蛋白后血压升至正常,维持7-9小时后再次下降出现休克,22.2±2.8小时死亡,提示早期(术后1-2小时)补充白蛋白的效果明显优于休克发生之后再补充白蛋白。H0组术后6-7小时出现休克,12.0±1.2小时死亡;H1组术后7-8.5小时出现感染性休克,术后16.1±1.8小时死亡,提示补充相同量的白蛋白时选择低浓度的白蛋白效果更佳。结论临床资料和动物模型研究表明血清白蛋白下降程度与感染程度密切相关,我们认为通过监测腔内碎石术后血清白蛋白的浓度可以帮助判断术后脓毒血症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早期(术后1-2小时)补充白蛋白可以减少甚至避免重症脓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相同白蛋白量时选择低浓度(5%)的白蛋白效果更佳。
【关键词】:尿脓毒血症 白蛋白 动物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99;R459.7
【目录】:
- 致谢4-5
- 中文摘要5-8
- 英文摘要8-12
- 1 引言12-14
- 2 材料与方法14-18
- 2.1 临床资料与方法14
- 2.2 实验材料14-15
- 2.3 实验方法15-17
- 2.4 统计方法17-18
- 3 结果18-26
- 3.1 腔内碎石术后发生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变化18-19
- 3.2 肾盂内高压合并感染致急性感染性休克动物模型的血压及白蛋白变化规律19-22
- 3.3 早期补充白蛋白对肾盂内高压合并感染致急性感染性休克的影响22-23
- 3.4 不同时间补充白蛋白对肾盂内高压合并感染致急性感染性休克的影响23-24
- 3.5 早期补充不同浓度的白蛋白对肾盂内高压合并感染致急性感染性休克的影响24-26
- 4 讨论26-28
- 5 结论28-29
- 参考文献29-31
- 综述31-41
- 参考文献37-41
- 作者简介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漆著,黄天华;两种牛血清白蛋白用于人精子获能效果的比较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1991年02期
2 刘青松,ConroyWG,BergDK;血清白蛋白对α_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反应的增强作用(英文)[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3 周德玫 ,梁柱石;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测定结果分析[J];广西医学;2003年08期
4 鲁文强;脑脊液和血清白蛋白比值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2004年11期
5 罗辉遇;谢长江;刘卫江;温德良;张振辉;熊旭明;陈晓辉;;大手术重症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06年12期
6 张春梅;于子龙;丛斌;;脑脊液微量白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比值的临床意义[J];临床军医杂志;2008年04期
7 高兴军;郭明;李兵;郭建忠;李铭慧;;二价金属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8 郑任之;罗光弟;;用染料结合法测定血清白蛋白[J];泸州医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9 魏明竟;;血清白蛋白测定方法的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2年01期
10 金新德;血清白蛋白变异株——双白蛋白的研究[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辉;潘婕;罗本燕;;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关系研究[A];2012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杨艳;柴之芳;石伟群;;铀酰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槐永军;马壮;史亮;陈萍;;血清白蛋白及血尿素氮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影响分析[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曹小敏;李杰;刘欲文;汪存信;;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稀土离子对牛血清白蛋白热变性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苏文翠;章伟光;罗妙丽;殷霞;范军;;血清白蛋白对手性分子识别[A];“2008年分子手性起源与识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霞;汪存信;李杰;王志勇;;稀土离子(Ⅲ)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微量热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7 吴霞;冉德焕;谭业邦;杨景和;;葫芦[6]脲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8 陈宇;肖盛元;Waqar Ahmad;张镇松;邓玉林;;葡萄糖对牛血清白蛋白的非酶促修饰作用[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9 董婧;边建红;晋卫军;张昭;;荧光法研究可分解单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变性作用[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蔡雪梅;李建晴;景顺杰;;两种食用合成色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马爱平;转基因水稻胚乳可提取血清白蛋白[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建波;多酚类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构—结合力关系、理论模型和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徐洪亮;小分子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梁彦秋;铜(Ⅱ)镉(Ⅱ)、几种小分子同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彭鑫;中药丹参活性成分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5 王宁;血清白蛋白与药物小分子的荧光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李向荣;抗氧化剂和自由基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微量热和谱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章悦;基于线粒体靶向的药(毒)物与线粒体和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D];武汉大学;2011年
8 阎波;Cu(Ⅱ)、Zn(Ⅱ)水溶液的微观结构及其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9年
9 张秋兰;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的瘦肉精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规律[D];南昌大学;2011年
10 周瑞;牛血清白蛋白—槲皮素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细胞摄入及吸收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佩璇;液态酶法测定糖化白蛋白在2型糖尿病合并低血清白蛋白患者中的临床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琳琳;基于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的黄酮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
3 金蕊;牛血清白蛋白与喹诺酮类药物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郑芳青;牛血清白蛋白—二氧化铈纳米人工酶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5 王婉君;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学与电化学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马宇星;小分子荧光染料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7 谢金慧;几种荧光素衍生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及声动力损伤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8 郭莉莉;几种除草剂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9 金茂;血清白蛋白在腔内碎石术致脓毒血症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D];浙江大学;2016年
10 张秋菊;光谱法研究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硫酸粘杆菌素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D];河北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血清白蛋白在腔内碎石术致脓毒血症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4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474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