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丁苯酞激活脑梗死大鼠下调脑区的DTI评估

发布时间:2017-08-11 06:27

  本文关键词:丁苯酞激活脑梗死大鼠下调脑区的DTI评估


  更多相关文章: 下调脑区 弥散张量成像 RGMa 丁苯酞 脑梗死


【摘要】:背景和目的通过对大鼠MCAO模型缺血脑组织及下调脑区的DTI成像评价,探讨其与RGM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丁苯酞下调缺血脑组织及下调脑区RGMa的表达,促进轴突再生,从而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及其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1、将1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以下四组:假手术组、MCAO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及丁苯酞组,每组35只。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丁苯酞组,制作MCAO模型后腹腔注射丁苯酞药,给药剂量按80m g/kg计算;生理盐水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2、随机取SD大鼠20只,假手术组、MCAO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和丁苯酞组每组5只,各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1h、3h、6h、12h、24h进行磁共振检查和神经功能评分。磁共振扫描采用美国GE Discovery MR 750 3.0T超导高场磁共振扫描机,上海晨光大鼠专用线圈,动物固定于仰卧位,头先进,以视交叉为扫描中心,行轴位常规T1WI、T2WI、DWI、DTI等序列检查。分别计算病灶侧与小脑半球的ADC值、FA值。3、取SD大鼠60只,假手术组、MCAO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和丁苯酞组每组15只,在大鼠MCAO模型后1h、3h、6h、12h、24h,Western blot法测定缺血脑组织、小脑半球的RGMa蛋白表达;另外60只(每组15只),取缺血脑组织及小脑半球行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测RGMa蛋白和NF-200蛋白的表达。4、所有的数据均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sx±记录。采用的检验方法有t检验,同一组不同时间点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LD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e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CAO模型组、生理盐水组、丁苯酞组的改良的神经功能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 NSS)均高于假手术组,且随着时间的延长,m NSS评分越高;在缺血后3h、6h、12h、24h时,丁苯酞组的m NSS评分较MCAO模型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CAO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大鼠缺血后1h,缺血区ADC值、FA值开始降低,12h降至最低后有所升高;在缺血后3h、6h、12h、24h时,丁苯酞组缺血区ADC值、FA值较MCAO模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AO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大鼠小脑半球缺血后1h后,各个时间点ADC值、FA值较假手术组降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丁苯酞组大鼠小脑半球ADC值、FA值较MCAO模型组升高,在12h、24h两组间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3h、6h、12h、24h时间点两组间的F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MCAO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大鼠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缺血区的RGMa蛋白阳性表达均有所增加,呈棕黄色染色。局灶性脑缺血后RGMa蛋白表达逐渐增多,在12h表达量最多;丁苯酞组在相应时间点的RGMa蛋白的表达较MCAO模型组有所降低,在6h、12h、24h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小脑半球RGMa蛋白表达与脑缺血区变化类似,丁苯酞组在各个时间点的RGMa的表达较MCAO模型组降低,1h、3h、6h、12h时间点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MCAO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大鼠缺血后3h,缺血区及小脑半球的NF-200蛋白阳性表达降低,呈棕黄色染色。随着时间延长,NF-200表达逐渐减少;丁苯酞组相应时间点的NF-200表达较MCAO模型组有所增加,在6h、12h和24h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手术组大鼠的m NSS神经功能评分与缺血性脑梗死核心区FA值呈负相关,与RGMa蛋白表达存在正相关。结论1、脑梗死区脑组织RGMa表达上调参与大鼠脑功能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2、丁苯酞通过下调RGMa蛋白表达,促进脑梗死下调脑区的激活,发挥脑梗死后神经保护作用。3、磁共振DTI可以动态监测缺血性脑梗死大鼠下调脑区的改变及其治疗后变化。
【关键词】:下调脑区 弥散张量成像 RGMa 丁苯酞 脑梗死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R445.2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2
  • 缩略词对照表12-13
  • 前言13-15
  • 材料与方法15-23
  • 结果23-34
  • 讨论34-41
  • 结论41-42
  • 附图42-48
  • 参考文献48-51
  • 综述 缺血后脑梗死下调脑区激活的可能机制及影像学研究进展51-63
  • 参考文献59-63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3-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Wolf-Dieter Heiss;;PET imaging in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Neuroscience Bulletin;2014年05期

2 高兰;娄季宇;杨霄鹏;;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MMP-9活性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02期

3 张升华;秦东京;;磁共振界定脑梗死缺血半暗带[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年12期

4 李贻卓;黄子林;魏一飞;谢传淼;何浩强;魏大年;陈林;吴沛宏;;MR弥散张量三维脑白质纤维束成像[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5 刘伟,王新陆,周永红;下调脑区激活的可能机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6 王子亮,高艳,吴爱群,张华,方智慧,汤善均;内侧隔区预毁损对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02年03期

7 王雪茵;胡永华;;脑卒中病因流行病学的家系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年06期

8 何嫱;张备;李莹莹;白玉龙;吴毅;胡永善;;不同康复方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卫生经济学评价[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年04期



本文编号:6546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6546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5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