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发布时间:2017-09-09 15:34

  本文关键词: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丙肝病毒核心抗原 条形码DNA 实时荧光定量PCR 新型BCA检测


【摘要】: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全球范围内HCV慢性感染的人数约1.7亿,每年新增HCV感染者300-400万,约80%的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10~20%的感染者会进展为肝硬化?肝癌。HCV属黄病毒科肝病毒属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全长9.6kb,可编码出1个约3010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前体,经过剪接后形成功能性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HCV核心蛋白位于多聚蛋白前体的N端,与其他蛋白相比,在不同HCV基因型间核心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十分保守,且在HCV感染的早期就会出现在血液中,现已成为检测HCV感染的一项重要指标。精准的检测手段对于控制HCV传播和临床治疗十分重要,目前HCV感染诊断多依据血清中检出抗-HCV抗体,但抗-HCV抗体检测无法区分活跃感染期和感染恢复期,且其检测的“窗口期”较长(45~68天)。HCV-RNA检测为目前HCV感染的确诊手段,灵敏度较高,但易受免疫应答反应的干扰,无法完全取代免疫学检测的优势。HCV核心抗原(HCV core antigen,HCVc Ag)检测虽无“窗口期”的限制,且已有检测试剂盒上市,但检测原理多基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无法满足低浓度样本的检测要求,所以探索超灵敏的HCVc Ag免疫学检测方法十分必要。2003年,Mirkin首次报道了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bio-barcode assay,BCA),它巧妙地将病原蛋白的检测转化为核酸检测,其突出特点是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本研究在BCA技术的基础上,优化金纳米探针(gold nanoparticles probes,GNP)和三明治复合物检测步骤,将其与基于Taq Man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based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相结合,建立了HCVc Ag新型BCA检测技术。研究主要包括以下4部分:1.条形码DNA的设计及其参考品的制备在Gen Bank中选择一段与HCV同源关系较远的植物基因为蓝本,设计并合成了针对HCVc Ag新型BCA检测的条形码DNA序列及其引物和Taq Man探针序列,并对其长度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条形码DNA经过PCR扩增后,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 MD-18T载体上,转入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经Amp+抗性筛选和菌落PCR鉴定出阳性菌落,然后用Amp+液体培养基增殖阳性菌落,提取重组质粒,进行酶切、测序鉴定。优化条形码DNA q PCR检测体系的重要反应参数,然后以一系列梯度稀释的条形码DNA参考品质粒为模板,建立q PCR标准曲线,并对建立的条形码DNA q PCR定量方法进行敏感性评价。2.GNP探针、MMP探针的合成和鉴定 鉴定出活性较好、无交叉反应的HCVc Ag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组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HCVc Ag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体系,体系的检测灵敏度可达2ng/m L。将HCVc Ag多克隆抗体包被到金纳米颗粒上,并对多抗包被量进行优化,然后把巯基标记的条形码DNA包被到“金纳米颗粒-HCVc Ag多抗”复合物上。用DNase I处理标记后的金纳米复合物,并优化处理时间,尽可能地去除未标记的条形码DNA,减少GNP探针表面条形码DNA的损耗。分别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测定法(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UV-vis)、斑点ELISA和q PCR检测体系对GNP探针表面包被的HCVc Ag多抗和条形码DNA进行鉴定,得到的GNP探针浓度为1.22×10-9M。将HCVc Ag单克隆抗体包被到磺酰基修饰的磁性微球上,制成磁性微球探针(magnetic microparticles,MMP),鉴定包被效率为75.6%,斑点ELISA鉴定包被的抗体显示出良好的活性。3.HCVc Ag新型BCA检测体系的优化和评价首先验证一定体积范围内,MMP探针对条形码DNA的q PCR检测体系无明显影响,然后优化新型BCA检测体系中GNP探针和MMP探针的反应比例。基于优化的结果,将2个探针与HCVc Ag反应形成“GNP-HCVc Ag-MMP”三明治复合物,不释放三明治复合物中的条形码DNA,直接用q PCR检测体系检测三明治复合物。分别对新型BCA检测体系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方法学评价,评价结果:新型BCA检测体系检测重组HCVc Ag的灵敏度达到1fg/m L,约为常规ELISA法的106倍;对114份不同来源的抗-HCV抗体阴性血清样本进行测定,特异性达到98.2%;批间和批内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均小于5%,重复性良好。4.HCVcAg新型BCA检测体系的初步应用利用商品化HCVc Ag和HCV-RNA检测试剂盒对已知抗-HCV抗体阳性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然后再用HCVc Ag新型BCA检测体系检测,结果新型BCA技术的检出率低于商品化HCVc Ag试剂盒。结合新型BCA检测的特异性评价结果,显示建立的新型BCA检测体系适用于未产生抗-HCV抗体前的血液样本的测定。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建立了HCVc Ag新型BCA检测体系,并对体系进行了方法学评价和初步应用。该检测体系虽然在血清样本的检测方面仍需改进,但为血液中HCVc Ag超灵敏检测奠定了基础,对推动血液病毒蛋白检测的研究发展以及保障血液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丙肝病毒核心抗原 条形码DNA 实时荧光定量PCR 新型BCA检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12.63;R446.6
【目录】:
  • 缩略词表5-6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4
  • 材料和方法14-27
  • 1 材料14-15
  • 1.1 试剂14-15
  • 1.2 主要仪器15
  • 1.3 血清样本15
  • 2 条形码DNA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15-18
  • 2.1 条形码DNA的确立15-16
  • 2.2 条形码DNA参考品质粒的构建16-17
  • 2.3 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17-18
  • 3 GNP探针的制备与鉴定18-22
  • 3.1 HCVc Ag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活性的鉴定18-19
  • 3.2 GNP探针的制备19-21
  • 3.3 GNP探针的鉴定21-22
  • 4 MMP探针的制备与鉴定22-23
  • 4.1 磁性微球-HCVc Ag单抗复合物的制备22-23
  • 4.2 MMP探针的鉴定23
  • 5“GNP-HCVc Ag-MMP”三明治复合物反应体系的建立23-25
  • 5.1 三明治复合物反应体系中反应参数的优化23-24
  • 5.2“GNP-HCVc Ag-MMP”三明治复合物的形成和检测24-25
  • 6 HCVc Ag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评价25-26
  • 6.1 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灵敏度评价25
  • 6.2 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特异性评价25
  • 6.3 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重复性评价25-26
  • 7 HCVc Ag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初步应用26-27
  • 7.1 临床样本HCVc Ag的ELISA法检测26
  • 7.2 临床样本的HCVc Ag新型BCA检测26-27
  • 实验结果27-40
  • 1 条形码DNA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27-30
  • 1.1 条形码D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优化27-28
  • 1.2 条形码DNA参考品质粒的鉴定28-29
  • 1.3 条形码DNA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29-30
  • 2 GNP的制备与鉴定结果30-34
  • 2.1 HCVc Ag双抗体夹心ELISA法的建立30-31
  • 2.2 GNP探针制备参数的优化31-32
  • 2.3 GNP探针的鉴定32-34
  • 3 MMP探针标记HCVc Ag单抗的鉴定34-35
  • 3.1 HCVc Ag单抗标记效率的鉴定34-35
  • 3.2 MMP探针中HCVc Ag单抗活性的鉴定35
  • 4“GNP-HCVc Ag-MMP”三明治复合物的形成优化和检测35-36
  • 4.1 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中反应参数的优化35-36
  • 4.2“GNP-HCVc Ag-MMP”三明治复合物的检测36
  • 5 HCVc Ag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评价36-38
  • 5.1 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灵敏度评价36-37
  • 5.2 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特异性评价37-38
  • 5.3 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重复性评价38
  • 6 HCVc Ag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初步应用38-40
  • 6.1 临床样本的ELISA法检测38-39
  • 6.2 临床样本HCVc Ag的新型BCA检测39-40
  • 讨论40-43
  • 1 条形码DNA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优势40
  • 2 GNP探针中未标记条形码DNA的去除40-42
  • 3 HCVc Ag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优点和不足42-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8
  • 个人简历48-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家庆;张欣荣;杨峰;倪健;马志强;殷萌;;免冲洗沐浴产品质量分析与检测体系的建立[J];海军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2 胡群;郑剑宁;马思杰;韩辉;孙肖红;;CODEHOP RT-PCR技术在黄病毒属病毒筛查中应用[J];病毒学报;2014年02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一平;;毒性快速评价与检测体系的质量保证(摘要)[A];2010年全国药物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谭小勇;翟国会;阮小蕾;李华平;;香蕉常见三种病毒多重PCR检测体系的建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彭红霞 通讯员 罗会江 张文凭 张旭雯;建立市县镇三级全覆盖检测体系[N];惠州日报;2012年

2 陈醇;上海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快速检测体系[N];中国质量报;2007年

3 李龙;毒豆角拷问蔬菜检测体系[N];广州日报;2010年

4 福山邋李云峰 赵聚江;邢台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体系形成[N];河北日报;2007年

5 傅科杰;19项新标准构筑生态纺织检测体系[N];宁波日报;2007年

6 刘强邋吕树荣 伍盛平;资源工商局建立食品快速检测体系[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8年

7 梁晓燕;兰州初建农产品三级检测体系[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8 本报通讯员 李辉;建立检测体系 统一质量标准[N];秦皇岛日报;2006年

9 刘晓;安全检测监管 保“菜篮子”安全[N];江阴日报;2008年

10 ;打造一流产品检测体系 构筑质量安全“防火墙”[N];山西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立营;蓝舌病病毒生物条形码及荧光定量型生物条形码检测体系的建立与评价[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2 李桂民;HBV、HCV、HIV-1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和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莎莎;大洋性金枪鱼和三文鱼的分子鉴定技术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2 姬长甫;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初步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3 江泽友;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体系的建立与验证[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李云云;RFFIT检测体系的改进和效果评估[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王春艳;四川烟草曲叶病病原分子鉴定及TYLCCNV的LAMP检测体系的建立[D];西南大学;2014年

6 江海燕;人可溶性CD14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21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821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7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