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敏红细胞的研究与安全输血
本文关键词:致敏红细胞的研究与安全输血
更多相关文章: 致敏红细胞 抗体筛查 药物依赖性抗体 安全输血
【摘要】:目的:致敏红细胞是指不完全抗体或自身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或附着在红细胞膜上使其致敏,致敏红细胞对安全输血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了解受血者红细胞致敏情况,特别是头孢类抗生素致敏红细胞的发生情况。我们筛检某医院人群中抗人球蛋白试验(AGT)的阳性发生情况,计算该地区人群AGT阳性率,并对AGT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分型与鉴定。探究AGT阳性人群的临床分布特征,分析人群性别、妊娠史、输血史与AGT阳性检出之间的关系,了解AGT阳性人群疾病分布情况,头孢类抗生素致敏红细胞发生情况,为提高AGT作为输血前检查重要性的认识,为临床安全、合理的用血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收集我院2015年5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共计1595例住院病人EDTA-K2抗凝血5ml,离心后,对红细胞和血浆分别进行抗体检测,将阳性标本进一步进行抗体特异性分型与鉴定。2.对收集的1595例患者标本采用微柱凝胶技术(MGT)和抗人球蛋白试验(AGT)方法相结合分别检测红细胞和血浆中的抗体,对红细胞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检测,血浆进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检测,了解该地区人群AGT的阳性率。对DAT阳性标本采用抗生素类药物诱导型溶血性贫血检测试剂盒(微柱凝胶法)进行抗体特异性分型;对IAT阳性标本采用微柱凝胶法做抗体鉴定。分析AGT阳性人群的临床分布特征及其与各系统疾病的关系。3.收集确定为头孢类抗生素致敏红细胞在临床输血治疗中的影响,输血疗效不佳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1.通过对1595例被检者的检测,检出AGT阳性者124例(7.77%),其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108例(6.77%),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阳性16例(1.00%)。男性DAT阳性率为7.08%(50/706)、IAT阳性率为0.71%(5/706);女性DAT阳性率为6.52%(58/889)、IAT阳性率为1.24%(11/889),女性有妊娠史者DAT检出率为6.54%(48/733)、IAT检出率为1.50%(11/733),无妊娠史者DAT检出率为6.41%(10/156)、IAT检出率为0(0/156);有输血史者DAT阳性率为16.41%(65/396)、IAT阳性率为2.78%(11/396)明显高于无输血史者DAT阳性率为3.59%(43/1199)、IAT阳性率为0.42%(5/119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2.DAT阳性类型分布为Ig G型28例(25.93%),Ig G+C3型70例(64.81%),C3型10例(9.26%)。检出自身免疫因素诱导红细胞致敏12例(11.11%),非自身免疫因素96例(88.89%),其中确定为头孢类抗生素诱导3例(3.13%),非药物依赖性自身抗体8例(8.33%)。IAT阳性鉴定出同种特异性抗体16例,Rh-hr系统抗体所占比例最高为50%(8/16),其中抗-E 5例、抗-D 1例、抗-e 1例、抗-c 1例,其次是MNSs系统5例占31.25%(5/16),分别是抗-M 4例、抗-Mur 1例,最后是Lewis系统中的抗-Lea2例占12.5%(2/16),Kidd系统1例占6.25%(1/16)。3.确定为药物诱导致敏红细胞的3例病例中分别使用了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呋辛及头孢他叮,有2例患者输注血液制品,其输血疗效不佳。4.系统疾病中以血液系统、肝胆系统疾病以及肿瘤患者AGT阳性率较高。结论:血液中除了ABO血型系统的抗体外,由于免疫、输血以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可能诱导机体产生各种各样的抗体游离在血浆中或者存在于红细胞上致使红细胞致敏,由于现如今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的广泛应用,机体产生药物诱导型溶血性贫血的病例时有发生,因此,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不规则抗体筛查,尤其对反复输血、妊娠、大量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的患者,要高度重视,确保安全输血。
【关键词】:致敏红细胞 抗体筛查 药物依赖性抗体 安全输血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57.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10-11
- 前言11-13
- 1 材料与方法13-16
- 1.1 标本来源13
- 1.2 仪器与试剂13
- 1.3 实验方法13-15
- 1.4 统计学方法15-16
- 2 结果16-20
- 2.1 AGT阳性检出结果16-17
- 2.2 AGT阳性抗体分型结果17-18
- 2.3 头孢类抗生素致敏红细胞检测结果18
- 2.4 药物致敏红细胞与输血18-19
- 2.5 AGT阳性患者疾病分布19-20
- 3 讨论20-23
- 4 结论23-24
- 参考文献24-26
- 综述26-34
- 参考文献32-34
- 致谢34-36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36-37
- 个人简历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子毅;刘仁强;邹文涛;刘景春;;致敏红细胞和未致敏红细胞物理特性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年19期
2 刘达庄;包于勤;王健莲;丁苏鄂;陆萍;金丽;朱自严;沈伟;;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和应用的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0年04期
3 于恩庶;薛在椿;;钩端螺旋体致敏红细胞长期保存的活性检查[J];福建医药杂志;1985年05期
4 侯彩霞;抗D的作用机理[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9年04期
5 廖筑华;;用一种阴性的(负的、Negative)选择法分离人T淋巴细胞[J];江西医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6 徐之杰;;间接血凝试验在后睾吸虫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Ⅲ.一种经济的制备后睾吸虫抗原致敏冻干红细胞的方法[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86年06期
7 孟庆宝;固定剂对致敏红细胞上结合抗体的影响[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0年05期
8 董邦全,王文学,李恩善;用异型双功能剂SPDP制备致敏红细胞的条件探讨[J];临床检验杂志;1993年01期
9 罗广平;骆宏;汪传喜;叶欣;夏文杰;戎霞;陈扬凯;邓晶;赵阳;丁浩强;;凝胶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实验诊断中的应用[J];热带医学杂志;2009年07期
10 肖超奇;脐血致敏红细胞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雪;致敏红细胞的研究与安全输血[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228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822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