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频域动态因果建模的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有效连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透明隔间腔形态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频域动态因果建模的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有效连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透明隔间腔形态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精神分裂症 磁共振成像 频域动态因果建模 有效连接 透明隔间腔 神经发育
【摘要】:实验一基于频域动态因果建模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有效连接研究目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患者ACC、DLPFC、MPFC、海马等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改变可能是SZ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然而,他们之间的有效连接并不清楚。本研究是基于功能磁共振(fMRI)探究首发SZ患者上述脑区之间神经环路的特点。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49例和健康对照50例。所有受试者进行静息态fMRI数据采集。我们应用频域动态因果建模(spectral DCM)方法来探究双侧ACC、DLPFC、MPFC、海马之间的连接情况。采用贝叶斯参数平均(BPA)方法进行统计推断。结果发现两组人群ACC均存在有效连接,健康对照组ACC存在的广泛的连接,首发SZ组ACC连接减少。基于贝叶斯参数平均(BPA)方法发现首发SZ患者ACC-PFC-海马有效连接增加,ACC相关的其它连接和海马-DLPFC-MPFC连接降低。结论频域DCM方法发现首发SZ患者ACC有效连接异常,这种ACC功能障碍进一步表明SZ的发病机制涉及认知与情感相关脑区的连接异常。实验二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透明隔腔的形态学研究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透明隔间腔(cavum septum pellucidum,CSP)的出现率及其形态学特点。方法109例SZ患者和人口学特征匹配的109例健康对照接受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采用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magnetization prepared rapid gradient echo imaging,MPRAGE)序列获取T1结构像,运用影像学MRIcro分析软件对SZ组、健康对照组总CSP、小CSP(冠状面CSP最大长度6 mm)和大CSP(最大长度≥6 mm)有无进行统计,计算各自出现率;并对其最大长度进行测量,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SZ组和健康对照组总CSP出现率(分别为60.3%,40.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Z组大CSP出现率(11.9%)高于健康对照组(2.0%)(P0.05);然而,两组小CSP出现率(分别为34.6%,38.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P长度与PANSS(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积分无相关性。结论小CSP在SZ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中CSP的出现率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为一种正常的解剖变异。大CSP在SZ患者中出现率高于正常人群,可能是SZ患者边缘系统神经环路发育异常的一种表现,这种异常可被看作是SZ神经发育病因学说的依据。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磁共振成像 频域动态因果建模 有效连接 透明隔间腔 神经发育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3;R445.2
【目录】:
- 缩略语表3-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前言10-12
- 文献回顾12-26
- 1. 精神分裂症12-16
- 2. 神经影像学概述及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16-26
- 实验一 基于频域动态因果建模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有效连接研究26-42
- 1 材料27-29
- 2 方法29-32
- 3 结果32-37
- 4 讨论37-42
- 实验二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透明隔间腔的形态学研究42-50
- 1 材料42-44
- 2 方法44-45
- 3 结果45-47
- 4 讨论47-50
- 小结50-52
- 主要结论50
- 创新点50
- 局限性50-51
- 研究展望51-52
- 参考文献52-61
- 附录61-65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65-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宇;头痛与透明隔腔(附4例报告)[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2 陈楷,,胡东劲,赵康仁;透明隔腔与癫痫[J];镇江医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3 朱永辉;扩张性透明隔囊肿71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11期
4 张郁文,张开华;透明隔腔70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1996年10期
5 王道珍,詹霞;透明隔腔出血5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7年04期
6 王道珍,詹霞,于亮;透明隔出血5例报告[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年01期
7 张开华,郭斌;透明隔间腔的CT表现和临床[J];实用全科医学;2004年01期
8 殷林亮;夏飞;邓学东;;透明隔腔的产前超声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年12期
9 谢文煌,陈育才,陈健,刘锦华;透明隔发育异常的脑CT表现与临床:附44例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1995年02期
10 李向新;儿童透明隔腔和韦尔加氏腔扩大[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殷林亮;邓学东;李红;;胎儿透明隔腔缺如的产前超声诊断[A];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2 徐永革;;透明隔囊肿及其神经内镜治疗[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张波;杨太珠;朱琦;罗红;;经超声诊断的胎儿孤立性透明隔腔消失的临床预后[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4 莫新华;;透明隔囊肿的EEG、CT与临床[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焦北鱼;中孕期胎儿透明隔腔消失的超声与MR诊断价值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田萍;基于频域动态因果建模的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有效连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透明隔间腔形态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2 陈娜;透明隔间腔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839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839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