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三针配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颞三针配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年
颞三针配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杨海涛
【摘要】: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比美国高出1倍。中国现存脑卒中病人700多万,相当于中国香港2010年初的总人口数。随着急救技术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随之而来的致残率明显上升,约有8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又以偏瘫的发生率最高;在发病后3周内,约90%的患者会出现肢体痉挛,表现为肌群的肌张力增高、协调异常的特定模式,严重影响生存质量。 痉挛性偏瘫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反射活动增高引起,以速度依赖性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异常,是以牵张反射亢进为核心的运动控制紊乱所致。脑卒中后由于中枢系统的α运动神经元和Y运动神经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关系失衡,形成γ运动神经元占优势的局面,导致中枢性运动抑制系统作用减弱,使脊髓等下一级中枢的原始功能失去抑制状态,以致运动环路的兴奋性增强,使患肢肌张力增高,出现痉挛状态。在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肢屈肌群和下肢伸肌群肌张力增高,即所谓的Wernicke-Mann体位。 这种患肢痉挛状态的存在对肢体的功能活动有严重影响,所以,目前的共识是打破这种模式并促使患肢尽快出现分离运动。患肢的痉挛一般出现在发病的3周后,一般持续3个月左右,不恰当或不正确的治疗可使这种痉挛状态被固定下来.直接影响偏瘫康复疗效的提高。因此,如何有效地缓解中风后患肢偏瘫的痉挛状态成为当前康复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近年来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研究表明,中西医对此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治疗方法较多。但西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多,如四肢乏力、嗜睡、消化道反应、精神病(精神压抑)及偶有肝肾功能异常等,且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外科治疗难度大,对技术要求高,费用高,不容易被推广应用。物理治疗如功能性电刺激等等,由于缺少基础研究的论证,再加上研究多为小范围或无随机分组对照,所以,对这一疗法仍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 随着近年来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针灸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国内外临床医学工作者对此疗法开展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及研究工作,亦肯定了该疗法的临床疗效。但存在临床报道中评定标准不统一、没有规范的病例纳入排出标准、有些没有随机对照等缺陷,而且往往只着重强调了取穴,如痉挛侧取穴、拮抗侧取穴、痉挛拮抗侧同时取穴等,而忽视了针刺手法应用的区别。 “靳三针”疗法作为岭南针灸学派的重要学术内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早在八十年代早期,靳瑞教授应用“靳三针”疗法在治疗卒中后偏瘫、失语、假性球麻痹等方面相继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工作,对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引起的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以及临床上存在的疑难点,导师庄礼兴教授进一步完善了靳三针理论,总结出挛三针,并应用于临床。 本研究将在既往临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而为提高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有效方法。 1.研究目的 1.1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机制尚不明确,缺乏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外科治疗难度大,不容易被推广应用,物理治疗缺少基础研究的论证,拟通过本项对照研究,验证靳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以及对患者综合功能的影响。 1.2初步探求靳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作用机制。 1.3完善颞三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方案,讨论其推广价值。 2.研究方法 2.1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部分重点回顾了近年来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机制研究,从病理学、电生理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从中医学阴阳理论、脏腑理论、营卫理论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对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机制研究进行了详细回顾。 2.2临床研究 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分为靳三针组、康复组和联合组,所有入组患者的基础药物治疗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2005)的方案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防止血小板聚集,以及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营养支持等。 靳三针组采用颞三针配合挛三针为主穴治疗,康复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联合组采用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14天为1疗程,在治疗前、治疗7天、14天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疗程结束3个月后进行随访,并评定上述量表。 3.研究结果 3.1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机制尚不明确,针灸疗法日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国内外临床医学工作者对此疗法开展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及研究工作,近年来,靳三针疗法逐渐成为其中的热点。 3.2一般资料 入组患者在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及性别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在量表评分方面,治疗前3组FCA、NDS、FMA、CSI评分经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3.3FCA评分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提示3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患者的FCA评分在不同阶段变化的趋势不同,其中联合组FCA评分高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P分别为0.034、0.004);靳三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FCA评分基本一致。 3.4NDS评分结果 在NDS评分方面,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7),提示3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患者的NDS评分在不同阶段变化的趋势不同,其中联合组NDS评分低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P分别为0.012、0.003);靳三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NDS评分基本一致。 3.5FMA评分结果 结果表明,在FMA评分方面,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提示3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患者的FMA评分在不同阶段变化的趋势不同,其中联合组FMA评分高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P分别为0.003、0.000);靳三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FMA评分基本一致。 3.6CSI评分结果 CSI评分方面,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3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患者的CSI评分在不同阶段变化的趋势不同,其中联合组CSI评分高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P分别为0.000、0.005);靳三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SI评分基本一致。 3.7研究计划内随访结果 该部分患者为疗程结束后未继续原治疗方案,或返回家中,或居于养老院,部分患者定期门诊复诊。共有病例数30人,其中靳三针组12人,康复组10人,联合组8人。 从随访结果看,在FCA评分方面,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提示3组随访结果存在组间差别。联合组随访FCA评分高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P分别为0.044、0.012),提示联合组FCA评分远期效果优于其他2组。靳三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FCA随访评分基本一致。 在NDS评分方面,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提示3组随访结果存在组间差别。联合组随访NDS评分低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P分别为0.026、0.006),提示联合组NDS评分远期效果优于其他2组。靳三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NDS随访评分基本一致。 在FMA评分方面,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提示3组随访结果存在组间差别。联合组随访FMA评分高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P分别为0.005、0.000),提示联合组FMA评分远期效果优于其他2组。靳三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提示靳三针组FMA随访评分优于康复组。 在CSI评分方面,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2),提示3组随访结果存在组间差别。联合组随访CSI评分低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P分别为0.001、0.010),提示联合组CSI评分远期效果优于其他2组。靳三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SI随访评分基本一致。 3.8研究计划外随访结果 该部分患者为疗程结束后继续门诊或住院治疗者,所有患者均按照在院期间的治疗方案执行。共有病例22人,其中靳三针组5人,康复组7人,联合组10人。 在FCA评分方面,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提示3组随访结果存在组间差别。联合组随访FCA评分高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P分别为0.000、0.001),提示联合组FCA评分远期效果优于其他2组。靳三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FCA随访评分基本一致。 在NDS评分方面,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提示3组随访结果存在组间差别。联合组随访NDS评分低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P分别为0.047、0.016),提示联合组NDS评分远期效果优于其他2组。靳三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NDS随访评分基本一致。 在FMA评分方面,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提示3组随访结果存在组间差别。联合组随访FMA评分高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P分别为0.042、0.000),提示联合组FMA评分远期效果优于其他2组。靳三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7),提示靳三针组FMA随访评分优于康复组。 在CSI评分方面,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提示3组随访结果存在组间差别。联合组随访CSI评分低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P分别为0.044、0.026),提示联合组CSI评分远期效果优于其他2组。靳三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SI随访评分基本一致。 4.结论 4.1颞三针配合挛三针可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状态。 本研究表明,靳三针(颞三针配合挛三针)可有效改善中风后患者的痉挛性偏瘫状态,量表评分显示,可缓解痉挛程度、改善肢体功能,与康复训练效果基本一致;而两者联合使用时效果更加显著,究其原因,针刺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证实,尤其是在中风发病早期,康复训练在此方面稍显不足。 4.2靳三针疗法的推广普及有利于康复医学的发展。 从本研究结果看,靳三针治疗组能够有效缓解中风后患肢的痉挛程度,减轻功能障碍,通过疗程结束后的随访结果可以看出,持续的靳三针治疗有利于功能障碍和痉挛程度的进一步缓解。靳三针疗法具有配穴灵活、取穴精简的特点。同时,在治疗方案中,原则上以三针为主,再结合辨证配穴;有是证用是穴,可完善和补充各类三针处方,加强治疗效果。三针加以配穴则主次分明,诚如中药处方中的君、臣、佐、使;其治疗方案体现了穴位与病证相适宜,是针灸处方中难得的模式。 正是基于上述特点,在社区、基层医院中推广普及靳三针疗法将有利于社区康复的发展,解决其对设备、人员的过分依赖;而且,靳三针疗法治疗范围广阔,也利于针灸疗法的普及。 4.3协调和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提高康复训练效果可能是颞三针配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作用机制。 协调和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之肌张力,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是治疗痉挛性偏瘫的重点,挛三针的取穴和手法正是依据于这一理论。在手挛三针中,以极泉、尺泽、内关为主穴,采用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以抑制上肢内收肌的肌张力;足挛三针采用鼠蹊、阴陵泉、三阴交为主穴,鼠蹊、阴陵泉穴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以平衡内外侧肌群肌力,三阴交穴采用提插捻转泻法,可使过强的肌张力得到抑制,有助于解除肌挛缩和关节的畸形、僵直状态。 除缓解痉挛状态外,针刺对康复训练具有类似或优于易化作用的促进作用,并能提高患者接受康复治疗的意识。这可能是颞三针配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作用机制。 4.4持续的、中西结合康复治疗对患者有利。 随访研究结果表明,经组间比较,研究计划外随访患者在FCA、NDS、FMA、CSI评分方面普遍优于研究计划内随访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在各个量表评分方面均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和康复训练,显示出中西结合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按照本研究的设计方案,计划内随访患者为严格执行方案者,即疗程结束后未续实施任何本方案内的康复治疗;而计划外随访患者已经脱离了研究方案,临床实施过程中,该部分患者有持续康复治疗进而回归社会、家庭的愿望,故给予了原治疗方案。故依据上述结果可以认为,早期、持续的中西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和其他功能障碍的改善有较好帮助。 5.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1充分体现靳三针的整体观念 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偏瘫临床方案注重整体观,注重头部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对中风后偏瘫根据弛缓瘫和痉挛瘫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三针疗法;针对痉挛性偏瘫症状的复杂性,采用踝三针、开三针等组穴对症治疗;针对中风后偏瘫的不同伴随症状,采用口三针、舌下三针等组穴随症治疗。整个治疗方案体现了靳三针疗法配穴灵活,取穴精简的特点。 5.2评价标准更加全面、规范和客观 本项目采用目前通行的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使靳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评价标准更加全面、规范和客观。 5.3随访研究对针灸、康复训练的远期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早期、持续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森,刘洁,罗海鸥,唐勇,蓝群;灯盏花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偏瘫后上肢痉挛30例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5期
2 洪永锋;钱红;;综合康复技术加经络导平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早期疗效研究[J];安徽医学;2008年06期
3 龚燕;;平衡针刺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4 程金莲;王麟鹏;王少松;温雅丽;马琴;马昕宇;赵因;李敬道;胡俊霞;;“王氏夹脊穴”逆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117例随机对照观察[J];北京中医;2007年08期
5 祝晓忠;;腹针治疗中风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6年S1期
6 陶子荣;;我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信度、效度及敏感度的评价[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刘钦刚;中风病人所采用运动疗法的调查[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9年02期
8 侯丽莉;;甘氨酸转运子:由基因敲除揭示的主要药理作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5年06期
9 马玲;针刺合麦粒灸缓解中风偏瘫肌痉挛的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2年01期
10 吴红专,朱文宗;抗挛合剂治疗中风偏瘫后肌痉挛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党红;黄培新;;痉挛性偏瘫的中医理论探讨[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江淮,张闻东,汪润生;中风后遗症的针灸综合治疗及其前景展望[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4年04期
2 庞家善,李树标,陈艳艳;自拟化痰祛瘀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1期
3 华卡;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药效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4期
4 郭汉强;醒脑净合息风通络化痰汤对急性脑出血的治疗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5 张璇,胡长林;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1期
6 张闻东,俞红五,韩为,李佩芳,陈幸生,张友贵,陈浩,周婷,陈颖;针刺对脑中风后期患者康复作用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3期
7 陈伟,袁媛,何龙泉,徐芳;清开灵注射液对高血压脑出血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干预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8 韩为;王键;;益气活血化痰方对中风患者sICAM-1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1期
9 韩为;杨骏;;益气活血化痰针刺方对中风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l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2期
10 俞红五;韩为;王颖;张闻东;;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秀梅;肖朝阳;;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硬化38例疗效观察[A];江西省第七次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邹来勇;刘海涛;;中医特色针推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36例[A];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童桂法;;气管插管建立人工呼吸在心肺脑复苏抢救中作用[A];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2011暨北京医学会重症医学年会汇编[C];2011年
4 张恩达;郭树忠;;吞咽言语诊治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疗效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2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陈德仁;;脑梗塞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其影响因素[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2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胡卡明;;益肝止痉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示范研究[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何联民;何军;;“三位一体”针法、穴注、药物、康复训练综合治疗重症桥脑梗死验案一例[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赵艳玲;李文纯;;针灸对脑卒中偏瘫手精细动作康复的研究进展[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邓星佑;施静;;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针灸治疗概况[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智龙;薛莉;吉学群;宫军;赵淑华;陈国华;杨元庆;陈宏;;项腹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随机对照研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程发峰;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及对兴奋性毒性级联损伤的调控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周莉;基于循证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研制方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付渊博;中医综合方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早期康复及主要结局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王平平;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证候特征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郭礼;中风偏枯的证治规律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张哲荣;针灸对HIBD模型幼鼠NF-κb、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付海燕;步态分析技术在膝骨性关节炎诊断及中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黄康柏;脑缺血后STAT信号转导系统的调控及电针干预作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郎建英;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珍;针刺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姜娟;针刺与康复训练不同干预次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何治中;礞石镇风丸治疗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的临床疗效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冯丽媛;合谷刺电针动法对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陶然;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汪泽栋;头项针结合辩证取穴治疗中风后恢复期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刘婷;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陈林;针康法治疗颅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于志刚;针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吴威;耳压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琴;;促通技术结合经络导平治疗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06年12期
2 骆仲达;电针督脉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3 乔玉成;关于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立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4 程金莲;王麟鹏;王少松;温雅丽;马琴;马昕宇;赵因;李敬道;胡俊霞;;“王氏夹脊穴”逆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117例随机对照观察[J];北京中医;2007年08期
5 陈丽,赵华,房迎华;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5年06期
6 朱建峰;林敏;陈础;;反射性控制关键点配合针灸治疗偏瘫100例[J];福建中医药;1992年02期
7 王晓健,沈敏海,林锦祥,钟裕,杜红;脑卒中偏瘫患者电针治疗及其运动功能评价[J];福建中医药;1997年04期
8 程滨;王培生;;运动促进技术的探讨[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1年01期
9 胡永善;手提测力计和Kin-Con测力器评价儿童痉挛性肌张力亢进的可靠性研究[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7年01期
10 卿红英,李永;痉挛的检测和治疗[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瑞玲;靳瑞教授倡导“三针”的特点及其应用举要[J];中医药学刊;2002年05期
2 王敏,董淮富,王敏华;三针两罐法治疗遗尿症51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0年05期
3 刘江涛;;三针对刺快速治疗面神经麻痹128例对照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8年23期
4 冯秋萍;;小宝宝毛衣编织花样[J];父母必读;1981年02期
5 ;中国“三针”了不起[J];人人健康;2010年17期
6 刘玉贤;;“乳三针”催乳有良效[J];辽宁中医杂志;1984年10期
7 任元元;李唯钢;;谢强三针为主治疗耳鸣临床经验举隅[J];江西中医药;2009年06期
8 禹新初;;湖南医籍考(连载)[J];湖南中医杂志;1987年04期
9 张琼;;在针灸止痛过程中三针,三线理论与实践的意义[J];针刺研究;1989年Z1期
10 帅荣欣;;乳三针为主加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46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彬;庞荣;贾海波;董素亭;;眼科“眉三针”介绍[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任元元;李唯钢;谢强;;三针为主治疗神经性耳鸣100例临床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智斌;牛文民;杨晓航;王渊;王卫刚;;血管性痴呆之嗅觉功能障碍与嗅三针干预效应的临床研究[A];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艳杰;黄泳;梁凤英;王平平;王升旭;;靳三针疗法临床应用近况[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庞承泽;;浅谈针刺十法——内容摘要[A];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第十六届、中港第五届骨伤手法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楊卓明;陳培華;;小儿脑瘫及自闭症两则病例的治疗探讨[A];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2010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华经筋医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何玉海;于海波;;从脾胃论治小儿脑发育不全[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脑卒中及脊柱相关性疾病非药物诊疗技术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8 李亚南;乔瑞洁;李红;刘佳;王浩;史晓玲;叶强;谢贵林;;国产b型流感嗜血杆菌PRP-TT疫苗第四剂加强免疫效果评价[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9 熊同学;;近五年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何玉海;于海波;;从脾胃论治小儿脑发育不全[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中医药大学 蔡秋云;[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叶龙杰;[N];健康报;2011年
3 罗琦 陈从东;[N];人民武警报;2011年
4 晓林;[N];中国服饰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徐晶鑫;[N];中国纺织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任壮 通讯员 郑欣杰;[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7 周友龙;[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8 钟表历史文化“传道士” 常伟;[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9 本报记者 庞修河;[N];中国贸易报;2011年
10 晓琳 小武;[N];中国服饰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海涛;颞三针配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陶衔玥;肥三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韩德雄;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偏瘫的疗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黄胜洋;针刺颞三针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胡永辉;针刺对术后大鼠胃肠平滑肌收缩粗肌丝调节和ICC细胞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谢芹;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韩平;针刺长强穴治疗MR认知功能临床观察与突触可塑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鹤腾;郁三针为主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吕金胜;“胃三针”防治化疗导致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林红旭;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量学要素方案的均匀设计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王斌;“嗅三针”对AD的β淀粉样蛋白生成途径的干预效应研究[D];陕西中医学院;2011年
5 刘坛树;鼻三针为主辨证取穴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陈啟铭;肠三针结合灸百会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张晓丽;阳三针为主温针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毕海洋;足三针温针疗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下肢病变的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凌静;阴三针治疗女性痤疮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陈婷;阴三针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颞三针配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4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94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