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趋势
本文关键词:论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趋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重庆大学》 2013年
论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趋势
杨清清
【摘要】:在当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也在不断的进行融合和创新,其社会之间的距离正在不断的拉近,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融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趋势之下也促进了我国艺术的交融与发展,特别是针对民族音乐方面也产生了非常深入的影响,音乐界常说的:“音乐无国界”现象已经逐步的在我们身边发生。 在这样的一个大势所趋的环境之下如何更好的发展中国民族音乐这一问题也就摆在了从事音乐教育与研究的专家学者的眼中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之间的融合和学习,都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每一个从事中国从事音乐的人都已经充分的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关键性。中国民族音乐不但要吸取国际上优秀的民族音乐观点来辅助中国的传统的民族音乐发展,还要将我国民族音乐中优秀的特点和特质传递给世界人民,让世界人民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是当今融合的一大趋势所在。 作为我国民族音乐中的最重要环节——中国民族唱法;其发展和推广一直是我国音乐界最为关心和关注的。随着中国民族唱法与世界科学发声方法多元化相结合,全面的促进我国传统民族唱法的发展,在当今众多的国际舞台上中国演唱者的身影屡屡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渲染和推动,将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事业又推向另一高峰。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演绎尝试将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融入到民族作品演唱中,重新建立全新科学的概念,但在吸收美声唱法科学的发音的基础上又不失本民族自己的风格,,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更加贴近大众,受到更多的年轻一代的喜爱与推崇。作为民族声乐学习的歌者要充分的掌握其演唱的作品风格和走向,是对其未来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所以掌握我国民族唱法从古至今以来的演唱趋势,是关系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大事,本文针对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趋势做了详细分析,将从美声唱法的融入进民族唱法中的演唱,还有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的融入,从演唱方法技术上分析了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趋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1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韩东茹;;新民族唱法的探索与发展[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2 黄晓涛;;把握度的平衡,实现整体歌唱[J];龙岩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杨照民;;刍议陕北民歌的“原生态”与“学院派”唱法[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06期
4 李娜;;中音西唱:美声教法的新取向——兼论青歌赛美声赛场新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李英霞;强巴才让;;对民族声乐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段友芳;;传统民族唱法与当今新民族唱法之比较[J];音乐生活;2006年09期
7 陈光剑;谭春艳;;当前美声唱法在我国发展的误区及技术规格的把握[J];音乐探索;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廷军;;意识与歌唱[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陈丽清;张德凯;;存在及合理——浅析声乐教育之现象[J];保山师专学报;2009年04期
3 付文娟;刘克利;;声乐教师洞察力的重要性与有效教学[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4 刘玉金;陈志敏;;声乐歌唱中的心理调节作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5 朱燕芝;;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6 李淑娟;;吴碧霞“中西合璧”的声乐文化现象阐释[J];北方音乐;2011年06期
7 张沛芳;;论歌唱的艺术表现[J];北方音乐;2012年04期
8 庄研光;;浅析流行演唱在音乐剧中的发展空间[J];成功(教育);2011年12期
9 丁蜀还;;声乐教学中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再认识[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0 王玉静;;花腔女高音迪里拜尔声乐探索[J];大家;201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智慧;基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汉字构形理论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商卫星;论认知科学的心智观[D];武汉大学;2004年
3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吴璨;【孟姜女调】音乐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湛洋;师范院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胡玉兰;关于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淋淋;从音乐社会学角度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珊;从彭丽媛、宋祖英、谭晶的歌唱艺术看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楠;普通高等院校声乐教学手段与教材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耀然;河北开滦煤矿音乐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东恩;论新时期民族声乐的特征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乔美;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D];南昌大学;2010年
9 李梅宝;张秀珍艺术道路及声乐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梁袁媛;声乐教学中女高音常见问题的分析及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璐;;论中国古代声乐审美理论的发展[J];美与时代;2006年10期
2 刘志;对三种“唱法”的提法之思考[J];人民音乐;2002年08期
3 金兆钧;关于“原生态”和“学院派”之争的观察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5年04期
4 石惟正;;走出对民族声乐认识的误区——中国民族声乐的本体结构及其审美[J];人民音乐;2008年07期
5 吴碧霞;;论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J];中国音乐;2009年02期
6 陈军;;弘扬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彩乐章——“延水流长——陕北原生态民歌演唱会”述评[J];音乐生活;2009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伟萍;;民族唱法的创新问题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赵琳;;浅谈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J];大舞台;2009年05期
3 王丽娜;郝宝珠;;高师声乐教学中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究[J];人民音乐;2010年09期
4 杨昌建;;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四川戏剧;2010年04期
5 陆小兵,陆丹青;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唱法之异同及其他[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教真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共性与差异[J];音乐生活;2009年08期
7 潘金瑞;;天声妙韵杨九红 中西合璧绽奇葩[J];妇女生活;2011年06期
8 罗卉;;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形态与风格比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9 吴小舟;浅谈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唱法的冠名之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10 刘婷婷;;跨界演唱对民族唱法的影响[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群;王建;高下;刘晓宙;冯雨露;沈晓辉;俞晨杰;杨烨;;艺术嗓音中不同唱法的元音共振峰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2 马建华;;“面罩”唱法在民族唱法中的运用[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3 萨日娜;;草原传统音乐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创新与发展[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4 颜丹晨;;当好一片“绿叶”[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下)——第八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1年
5 李学君;;试述民族音乐治疗在妇科方面的运用[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二十周年会庆暨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朱红东;;音乐教学中关于民族音乐鉴赏的重要性[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7 龙亚君;;提升民族音乐审美素质[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王建群;王建;高下;沈晓辉;俞晨杰;杨烨;;美声与民族唱法中不同元音嗓音测试分析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9 纪露;;高雅与通俗的“界定”——看戴玉强独唱音乐会有感[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10 车小红;;试论高校声乐教学的师生素质和教与学关系[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心语;[N];音乐生活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徐晋;[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夏波兰;[N];音乐生活报;2011年
4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席晨;[N];陕西日报;2008年
5 龚妮丽;[N];贵州日报;2010年
6 ;[N];音乐生活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温婵娟;[N];西藏日报;2005年
8 曹绍德;[N];音乐周报;2003年
9 李菊;[N];云南日报;2004年
10 王晓阳;[N];陕西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豪;《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编纂始末及其历史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4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董云;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6 盛雯;中国歌剧表演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钱建明;物语新声 丝竹相和[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8 张丽;闵惠芬二度创作初探[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9 林莉君;浙江省磐安县仰头村《炼火》仪式的音声民族志[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10 王东雪;当代泉州南音传承社会运行机制研究(1980年至今)[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清清;论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趋势[D];重庆大学;2013年
2 吴果;21世纪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现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魏玉亭;中国民族唱法中女高音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技法探讨[D];燕山大学;2010年
4 耿君杨;关于美声在中国深度传播的思考[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5 刘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共融性问题考察与反思[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6 盛况;论美声唱法中的声情并茂[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芳芳;论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演唱技巧的影响[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8 李晶;论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咬字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9 赵宁;阿拉泰歌唱艺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10 曹丽红;浅谈黄华丽歌唱艺术特征及其对声乐教学的启示[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论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趋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64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26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