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
本文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师范大学》 2010年
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
赵大海
【摘要】: 在民族音乐文化不断传承、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民族唱法的发展趋势尤为引人关注。民族唱法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而不断发展延伸,不断凝炼,如今民族唱法已发展成为集“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身的声乐艺术。在民族唱法的发展过程中,民族唱法不但继承了传统声乐的演唱精髓,而且还借鉴和吸取美声唱法的科学演唱方法,正是因为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有机结合才促使民族唱法的高速科学发展。 本文围绕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有机结合展开研究与分析,自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以后,民族唱法就与美声唱法不断的发生碰撞与融合,建国以后,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百花齐放,洋为中用”的主导文艺思想指引下,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在深入挖掘传统声乐的精髓的同时,开始广泛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这一时期涌现出以吴雁泽为代表的多位声乐艺术家,中西合璧的艺术成果崭露头角。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文化交流全面展开,音乐文化交流更显突出。这一时期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是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出现了大面积融合的趋势,民族唱法也有了较大发展与改变,从演唱技巧、音色变化、演唱作品难度、民族唱法理论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这给民族唱法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1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敏姣;;中国民族唱法中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技法研究[J];学理论;2013年08期
2 杨春林;;高师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S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蔡雪媛;四代白毛女扮演者演唱风格及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宁大光;中国民族歌剧声乐“美声化”趋势的研究与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云亮;声乐教学中发声技能个性化培养的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2年
4 宋珍欢;解析促进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唱法发展的时代元素[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林;;关于民族声乐多元化的思考[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3期
2 韩东茹;;新民族唱法的探索与发展[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3 谢慧敏;;音乐的社会功能[J];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何花;;浅谈民族声乐的审美[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王永桦;;关于中国民族声乐发展趋势的思考[J];剧作家;2009年01期
6 蒋奕嫔;;论民族声乐之与时俱进——兼议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影响的几个阶段[J];科教文汇;2006年01期
7 赵世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发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吕玲;;三种唱法争鸣二十年回顾[J];音乐研究;2007年04期
9 金铁林;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彭丽媛音乐会之后[J];人民音乐;1991年01期
10 赵小平;论歌唱的投情体验与抒情体现[J];人民音乐;2002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有成,陈万;试论气质类型与歌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2 张艳林;;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价值和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3 吕茵;陈茜;;轻声唱法对花腔演唱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李雪峰;;初探中国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5 张艳芸;;缥缈远逸,诡谲慜思——浅析舒曼的音乐美学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6 何静;;怎样提高歌唱中的声情并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7 刘丽娟;;诗意的灵魂,音乐的翅膀——《黄河大合唱》评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8 康国晶;;“松”与“紧”的辩证关系在歌唱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9 刘洪巨;;论声乐表演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程虹;;学习声乐演唱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松林;;声音制作技术的发展与嬗变[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徐军;;多彩的旋律——论音乐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3 杨利民;;内蒙古动漫产业的文化资源及发展取向[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4 涂怡岚;;论周小燕声乐教学整体观的形成和确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蔡蕾;;音乐审美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黄先文;张刃;;歌唱音乐治疗[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华金余;从赵树理到赵本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入云;问题史:中国新诗的音乐性(1917-1949)[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李松兰;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7 陈高明;和实生物[D];天津大学;2011年
8 丁媛;《庄子》丑意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宝龙;20世纪下半叶新疆地区的交响音乐创作[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10 王柳芳;城市与文学[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建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慧;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莹;俄苏群众歌曲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曹海萍;改革开放以来女中音声乐文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顾娜;新世纪(近十年)中国歌剧女性角色演唱表演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卓;借鉴、融通及其它——中西花腔女高音演唱艺术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潘云萍;汉字“象”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晏文;黎英海歌曲选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季春燕;论艺术班的诵读教学[D];苏州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晔;走向科学与成熟——简论现代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创新[J];北方论丛;2003年05期
2 鲁林;;关于民族声乐多元化的思考[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3期
3 杜瑶;;浅谈民族唱法的演变过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顾卉宇,周徐兵;问题学生De立体教育[J];班主任之友;2005年05期
5 肖玲;;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与借鉴——以创作歌曲《梅兰芳》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韩东茹;;新民族唱法的探索与发展[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7 陈磊;;浅谈美声歌唱技巧的“四大要素”[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谢慧敏;;音乐的社会功能[J];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张延岩;;中国新歌剧中的民族风格[J];大舞台;2007年06期
10 何黎丽;;从郭兰英的演唱看中国歌剧“戏歌唱法”的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保荣;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价值[D];河南大学;2001年
2 谢颖颖 ;王昆声乐表演艺术风格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小宁;20世纪中国歌剧对戏曲诸因素的吸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爱红;论歌唱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04年
5 王利娟;郭兰英和彭丽媛歌剧表演艺术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6 祝真伟;常香玉真假声混合演唱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田亚茹;中国歌剧唱腔及演唱民族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朴荟霖;声乐演唱风格的趋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韩丽;论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演唱风格的多样性[D];河南大学;2005年
10 陈娜;郭兰英和彭丽媛所扮演的喜儿的唱法和风格特点之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圆;歌剧《白毛女》“喜儿”四位扮演者演唱风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莎;对中国唱法走向世界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祝红卫;浅谈声乐教学中中国唱法的训练[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3 胡郁青;美声、民族唱法异同探微[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4 黄向红;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起源及演唱特点[J];福建艺术;1996年04期
5 张燕平;浅谈歌唱艺术的三种唱法及其风格特点[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6 张海屏,张志海;关于“中国唱法体系”的探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03期
7 李文军;三种唱法的特征及其融合初探[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8 刘洪英;论高师声乐教学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0年03期
9 张承军;“中国唱法”的追求[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张晓农;人文传统背景与中西声乐文化差异之比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波 ,彭超;从民族声乐主要演唱技法的研究现状所想到的[J];艺术探索;1998年03期
2 姚莉莉;对民族声乐发展特征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3年03期
3 欧阳蓓蓓;;民族声乐唱法之我见[J];艺术教育;2007年01期
4 丁一凡;;浅析“中国唱法”提出的合理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5 杜亚雄;;“民族声乐”和“民族唱法”界定之我见[J];人民音乐;2007年06期
6 李改芳;;综述2006年以来兴起的“原生态唱法”之争[J];音乐创作;2010年04期
7 张芦菲;;试论民族声乐的学习与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3期
8 戴宇山;;民族唱法的创新与发展[J];剧作家;2007年03期
9 刘运墀;;民族声乐是我国文库中的瑰宝[J];艺术科技;2011年02期
10 杜鹃;;浅谈民族唱法向戏曲唱腔的借鉴[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建华;;“面罩”唱法在民族唱法中的运用[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2 王建群;王建;高下;沈晓辉;俞晨杰;杨烨;;美声与民族唱法中不同元音嗓音测试分析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3 庄民权;;声乐训练的民族化问题[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4 陈茉玲;;歌唱呼吸散论[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5 杨曙光;;多维文化视野中的专业声乐教育——首届中国大众音乐高层论坛暨2005年《中国大众音乐年鉴》年会上的讲话[A];首届中国大众音乐高层论坛暨2005年《中国大众音乐年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施王伟;;谈现代歌曲创作的走向[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7 苗鸿信;;我国通俗唱法的基本特征[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8 孙晓春;;略论民族声乐作品的处理与表现[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9 崔艳;;在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从《新疆好》谈谈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来辅助音乐教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10 聂秀娥;;弘扬音乐文化 服务和谐社会[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天水市歌舞团 杨涛;[N];天水日报;2009年
2 晨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金惠子;[N];音乐生活报;2011年
4 梁占峰;[N];音乐周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周静 沈仕卫 实习生 季节 王晶 段成柱;[N];贵州日报;2008年
6 马洁;[N];音乐周报;2003年
7 记者 谭雅竹;[N];云南日报;2007年
8 孙焕英;[N];北京日报;2006年
9 李小莹;[N];中国艺术报;2004年
10 贺白丹;[N];深圳特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宋祖英;我对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2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3 张雯雯;《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盛雯;中国歌剧表演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秋景;京腔京韵自多情[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2 谢菁;基于声乐演唱的艺术美探究中国民族声乐之“韵”[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佳丽;京剧与民族声乐的相互融合[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 郭晓芳;中国民族声乐的昨天、今天、明天[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龙丽娟;中国戏曲声乐理论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6 赵亚丽;“新时期(1979-2000)以来中国民族声乐论文”综合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7 常思思;谈中国民族声乐的科学性[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8 王晓兵;民族声乐在中等艺术学校豫剧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乔雄华;山西原生性民歌对民族声乐的启示[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10 徐岳;用心感悟民族声乐的真谛[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1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1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