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仪式语言的象征意义建构——以土家族婚礼中的口头论辩为例
本文关键词:论仪式语言的象征意义建构——以土家族婚礼中的口头论辩为例 出处:《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土家族婚礼中的口头论辩是指婚礼中某些特定场景下两人或多人之间展开的一问一答的言语活动现象,以此独特婚俗文化现象作为个案,把口头论辩这一言语现象还原到言语行为的动态过程中,探讨土家族婚礼中口头论辩的论辩内容、论辩形式本身、论辩结果所隐含的象征意义,以及论辩中的主体如何参与建构和感受仪式意义。以此个案为基础,提出在仪式语言的象征研究方法上,至少可以从言语内容、言说行为本身、言语结果及言说主体这四方面探讨仪式语言的象征意义建构过程。
【作者单位】: 吉首大学;
【基金】:湖南省民族学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基地课题(12HNYTZ16) 湖南省湘学研究院2013年度吉首大学委托课题子课题“潘光旦与土家族的识别研究”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前言仪式是一个充满符号与意义的象征体系,象征符号是仪式中保留着仪式行为独特属性的最小单元,它也是仪式语境中独特结构的基本单元[1]。在通常的研究中,行为、器物、空间、关系等非语言的象征符号被赋予更多的注意力和解读,而在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仪式语言则较少被关注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瞿明安;;论象征的基本特征[J];民族研究;2007年05期
2 张兵;;身体、符号及其能动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宁;羌族火葬习俗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曹月如;;从祖荫之下到宗教超市——冀中农村宗教变迁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3 曹月如;;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研究路径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4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贾欣;;试论农业生产方式下的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基于文化符号学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2期
6 夏杰平;;“宗教”概念的人类学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7 李遥;;桐城六尺巷传说的人类文化学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王志清;;“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描与阐释——论江帆持续性追踪研究故事讲述者的启示意义[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徐颖;;认同理念及其当代价值[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任晓;;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论地区研究与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的追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铮;;简论人类文明的艺术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朱凌飞;丁桂芳;;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民族文化——对电影《花腰新娘》的人类学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何林;;多样的“天堂”之路——茶腊村三个不同宗教信徒的葬礼[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韩瑞霞;;互联网对拉斯维尔5W模式的冲击[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5 罗正副;;民族文化的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云”仪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6 常宏;;作为认知模式的草原文化理论及其在文化产业中的整合作用[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7 陈向兵;;“精度抽象”:未来艺术的一种可能——以钟曦作品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8 马燕;;清真饮食文化中的美学意蕴[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9 马漓,
本文编号:13256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25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