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社区交往空间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为例
本文关键词:民族旅游社区交往空间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为例 出处:《青海民族研究》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空间的生产"理论提出的"交往空间"对旅游社会交往活动具有较强的包容力和解释力。但目前学界对"交往空问"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本文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了解傣族园旅游互动中交往空间的变迁方面,并解读交往空间的变迁特征,试图建立起对少数民族旅游社区交往空间的认识。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一是交往实践活动生产了空间也生产了关系。目的地社区交往空间的变迁在不同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中发生。各种变迁是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二是交往空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交往行为的空间性、交往内容的层级性以及交往关系的复杂性三方面,它们给原交往空间赋予了新意义。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空间再生产:跨学科视野下的多案例实证研究》(41171124/D010202)
【分类号】:C95;C912.8
【正文快照】: iaq, 转向了流动性范式(mobilities paradigm)、表演性方%'D 法(performativity approach)以及行动者网络理论旅游研究中的主要人类学与社会学议题已经 (ANT,actor-net-work theory)三种新的理论方法从原真性(authenticity)和旅游凝视(the tourist gaze) (Cohen,2012)。社幸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保继刚;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地理学报;2006年04期
2 孙九霞,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肖洪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兼评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上)[J];旅游学刊;2001年06期
4 孙九霞;保继刚;;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J];旅游学刊;2006年07期
5 冯凡彦;;论舍勒价值情感现象学中的情感理性[J];兰州学刊;2009年03期
6 郑震;;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J];社会学研究;2010年05期
7 高永久;朱军;;试析民族社区的内涵[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汪原;关于《空间的生产》和空间认识范式转换[J];新建筑;2002年02期
9 孙九霞;保继刚;;旅游发展与傣族园社区的乡村都市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李剑鸣;文化接触与美国印第安人社会文化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浩强;;大学食堂规划设计要素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2 唐佳;刘远;林吾国;;市民眼中的春熙路——从使用者的角度考察(POE)春熙路商业地段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3 向岚麟;朱克勤;;外部空间中边缘空间的形态构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4 李香敏;陈茜夷;;住宅建筑空间与景观环境整合途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5 银周妮;王宁;向振华;;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层面的引导和控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6 张巍;王一平;;街道的意义——城市住区模式的演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7 付飞;李异;张健;;高龄老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8 王琰;李志民;;大学校园广场环境行为调查分析——以西安交通大学康桥苑广场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9 郑雅慧;王一平;;商业空间导识系统设计的识别性问题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10 李改维;;传统村落户外空间中人的行为特征探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荆福全;;沈北大学城公共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2 荆福全;;沈北大学城公共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黎慧;;民族聚居区建筑的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分层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卫东;贺文霞;;建设“喜剧式”形体特征的乡村社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江萍;罗瑶;;武汉市住区室外老年人健身设施布点规划及配置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赵丹;;基于使用者活动与期望的地铁站前广场功能探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马丽;闵雷;;旧城风貌区更新改造中的“城市触媒”策略研究——对武汉老汉口滨江商业区复兴规划的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娜;白洁;;谈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边缘效应[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贾艳飞;孔令龙;;城市社区生活廊道构建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天;姜黎黎;谢爱华;;城市设计中“边界”的表现形式与构建方法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蒋莹;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冯斐菲;让旧城的魅力再现[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8 宋秀华;城市公园绿地社会服务功能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芳;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静帆;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冬丽;城市公园中的空间立体系统营造[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黄远鸣;武汉市居住小区边界空间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5 许海南;观光果园体验设计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宋娜;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中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杰;城市公园周边建设用地景观及环境控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8 曾誉;长沙市垂直绿化植物选择与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李彬;舞龙快乐合作式教学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韩悦;城市道路景观整治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闵忠荣,丁小兰,郑林;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以南昌为例[J];城市问题;2002年06期
2 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地理研究;1998年02期
3 夏勇;研究乡民的公法权利[J];读书;2000年04期
4 温铁军;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双重困境下的"三农"问题[J];读书;2001年10期
5 保继刚,孙九霞;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研究——以阳朔遇龙河风景旅游区为例[J];规划师;2003年07期
6 张宏胜;信息不对称对旅游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7 黄芳;黔桂湘侗文化区旅游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02期
8 刘纬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应有的理论视野——兼与黎洁老师商榷[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刘明;旅游地周边乡村社区的功能与结构更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杨桂红;试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以碧塔海旅游景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11期
,本文编号:1325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25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