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从岁时语词看古代风俗

发布时间:2017-12-27 01:06

  本文关键词:从岁时语词看古代风俗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岁时 典籍 冬至 腊八 七夕 除夕


【摘要】: 岁时节令,承载了古人观测天象、总结农时的经验;岁时风俗,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国浩瀚的古代典籍是华夏文明的见证,岁时旧俗也是其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典籍中可以发现,像冬至、履长节、乞巧节、腊八等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仍在使用的词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特定历史阶段的岁时节俗和它们的演变历程。 论文正文包括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解释“岁”和“时”的原意入手,反映了古人对岁时的较早关注,以及时令的转移、季节的轮回和物候的变化等自然规律对古人划分确定岁时节令的影响。岁时节日的形成是各种复杂文化因素互动的结果。长期稳定的农耕经济结构与家族组织,使得岁时节日文化得以长期发挥其功能。 第二部分探讨了岁时节令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古代,在《礼记·月令》、南朝梁代的宗懔《荆楚岁时记》、宋朝陈元靓的《岁时广记》、清朝陈梦雷等撰的《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时序部》等中均有反映。在当代,国人在岁时节令方面的研究著作数量繁多,如由杨琳著,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常建华著,由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的《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等等。其中,在杨琳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一书中,作者用翔实而丰富的文献资料反映了几个重要的岁时节日的来源和演变。研究岁时风俗,往往容易只是对当时或过去的风俗作客观的陈述,描写的成分多,分析的深度不够。本文对以上研究特点有所注意,我们的做法是力图从记录岁时节令的词语入手,依据古代典籍资料,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借鉴地方志的记录,参照自身的生活环境来考察中国古代几个重要的岁时节日。 第三部分分析了冬至节的由来以及冬至各个别名。冬至的别名如南至、履长节、长至、亚岁等词除冬至的一般含义外,均有其特殊含义。另外,阐述了古代习俗在典籍中的表现,及当今习俗在典籍中的印证。 第四部分是对腊八节习俗的探究。先分析了腊与佖两个字的区别,又说明了当今学术界对腊日祭与蜡(zhà)日祭异同的种种看法。并且,结合典籍分析了先秦和秦汉以后腊日节的不同以及腊日与腊八的关系。 第五部分分析了七夕节中七夕、乞巧、女儿节和兰夜等岁时词汇的来历。结合典籍中的资料,说明这些别名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第六部分通过分析有关除夕的词汇,从“除”和“夕”的本义入手,结合“除夕”的来历,阐述了“除夕”期间进行的大傩仪、辞岁、守岁等活动,以及这些现象在诗文中的表现。 第七部分为总论。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从岁时语词角度所得出的三点结论。
[Abstract]:Old season, bearing the ancient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 and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at the age of farming; customs, reflects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 vast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the witness, when customs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rom the classics can be found, like the winter solstice, shoe long Festival, Qiqiao Festival, Laba in today's society China is still in use of words, have a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reflects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stage of Chinese Festival and their evolution.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892.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邹玮玲;从民间信仰到民间娱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燕华;魏晋南北朝岁时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乃贤;宋代宫廷元日活动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4 任小翠;南宋临安春季岁时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39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39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1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