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驿道文化线路与民族文化的交融

发布时间:2018-01-05 06:00

  本文关键词:驿道文化线路与民族文化的交融 出处:《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驿道 文化线路 民族文化 交融


【摘要】:古代贵州早在秦汉时期部分民间通道已得到拓展,至明清四通八达的驿道已经形成和完备,除具有本身特定的传递功能外,更多地融入了其他的附加功能,成为一条综合性通道。因驿道而带来的文化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交流和对话,长期以来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得以体现,这种多维度、大尺度的文化交融,代表了历史上贵州与周边地区或区域内部之间人们的交往及商品、思想、知识及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它是研究贵州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军事斗争、宗教信仰、文化变迁、民族交流的珍贵实物资料。
[Abstract]:Ancient Guizhou as early as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part of the folk channels have been expanded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all directions have been formed and complete, in addition to its own specific transmission function, more into other additional functions. As a comprehensive channel, the exchange and dialogue of culture in space and time has long been embodied in the form of material culture and immaterial culture. Large-scale cultural blending represents the mutual exchange and continuous exchange of goods, ideas, knowledge and values between Guizhou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or regions in history. It is the study of Guizhou social system. Economic development, military struggle, religious belief, cultural change, national exchange precious material.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
【基金】: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古代邮驿文化线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贵州喀斯特地区为例”(10YJA85004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11XSHO13)
【分类号】:C956
【正文快照】: 一、引言2009年4月10日,对于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文化线路,在无锡论坛及会后的《关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无锡倡议》中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丝绸之路、京杭运河、茶马古道三条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成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珍;张世均;;基诺族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8期

2 杨青;;浅谈《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修订本的新意与不足[J];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3 青觉,谢广民;边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与兴边富民[J];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4 木子;全国民族文化宣传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J];中国民族;2001年03期

5 李晋有;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把民族文化宣传工作不断推向前进[J];中国民族;2001年04期

6 姚顺增;怒江水电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繁荣[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7 高娃;;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李锦发;;透析民族文化个案符号所蕴涵的民族心理[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9 庄成余;贺芸;;西南民族文化对外宣传中的几个典型误译辨析[J];东南亚纵横;2006年05期

10 赵利生;;民族角色创新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常汉林;朱发刚;;论民族文化在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助推作用[A];“两个共同”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天锐;;布依族风情与民族文化[A];布依学研究(之八)——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文化与旅游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王志捷;;概论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4 杜平;;新时期如何实现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盖玲;;中华民族文化与电子政务和谐发展空间的构建[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天锐;;浅议贵州民族文化[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7 周占军;;宁夏地区回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调查分析[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李德洙;;城市:展示民族文化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场所而不是磨灭民族特点的磨房[A];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C];1998年

9 吴庆辛;;毕节外宣,你该如何定位[A];乌蒙论坛[C];2006年

10 王锋;;当代回族文化的走向:在民族性和开放性之间[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文学;荔波县采取措施保护和宣传民族传统文化[N];贵州民族报;2010年

2 云南省社科院 杨福泉;灾后重建应重视村落民族文化的保护[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施明;增进民族团结 繁荣民族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N];协商新报;2006年

4 周群;社科杂志社赴青海考察民族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邓凯;在全州民族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延边日报;2008年

6 记者 李宏;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献策[N];人民政协报;2003年

7 中共从江县委 县人民政府 供稿;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N];贵州民族报;2006年

8 记者 张兵;加强民族团结 发展民族经济 繁荣民族文化[N];甘孜日报(汉文);2007年

9 记者 罗日杰 通讯员 韦如代;创新民族文化 繁荣民族经济[N];广西日报;2007年

10 黔东南州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拯救面临凋落的民族文化奇葩[N];贵州政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臣玲;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魏延梅;在自觉、互动和对话中传承民族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孙永建;民族主体的坚守与高扬[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李云霞;锡伯族文化探微[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马志敏;中国共产党云南民族工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曲元;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李欣欣;现代性体验下苗族乡村妇女的家庭生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麻三山;隐藏在记忆里的文化符号[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春江;中国俄罗斯族民族过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马胜强;现代化进程中的喀什民族文化保护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3 胡洁娜;仡佬族审美意识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4 王莹;云南少数民族节日开发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谭华;恩施州“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调查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

6 唐晴晖;湘西苗族文化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7 张东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家民族意识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8 白杨;旅游语境中民间文化中间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金双双;民族学视角下的鄂伦春族文化旅游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健;城市流动少数民族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81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81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0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