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民族关系与地区合作:东北亚民族与图们江区域开发

发布时间:2018-01-06 20:28

  本文关键词:民族关系与地区合作:东北亚民族与图们江区域开发 出处:《世界民族》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关系 地区合作 东北亚 图们江 区域开发


【摘要】:社会进步难以完全摆脱冲突与战争,但是更离不开社会单元的互助合作。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当初设想相差较远。本文试图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探讨图们江的区域合作,以期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点滴借鉴。通过分析图们江区域区情、民族构成和民族关系的特点,探讨该地区的民族关系对区域合作现状的影响,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of Tumen Ri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relation , and to explore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of Tumen River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
【分类号】:C95;F127
【正文快照】: 20世纪90年代,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简称UNDP)倡导下,启动了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当初设想相差较远。今天,中外学者已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角度,对图们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傅朗云;中国古籍与东北亚土著民族[J];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04期

2 彭萍萍;民族主义研究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01期

3 卢岩,王蕴;东北亚能源合作与日本外交政策[J];当代亚太;2005年06期

4 叶浩峰;;“汉江奇迹”仍在延续[J];大经贸;2005年03期

5 郝时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观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J];民族研究;2007年01期

6 蔡建;;韩国:文化民族主义不足怪[J];世界知识;2007年10期

7 林晓光;;日本受众社会心理构造成因的切片分析——兼论德弗勒“媒介效果研究”操作模式的缺陷[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01期

8 朱伦;民族共治论——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事实的认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圣愚;苗丽;;湖北省襄阳市散杂居回族发展问题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王浩斌;;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的全球化逻辑[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胡海梅;;美苏民族政策比较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4 李安;;略谈中印传统文化之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郝宏桂;;韩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6 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展的重要成果[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庄乾;朱波;张小敏;;构建和谐社会的行政障碍研究——以公共行政学的视角审视[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王世荣;论文化时代[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9 叶青;文明的冲突与冷和平——对阿以冷和平的个案分析[J];阿拉伯世界;2001年02期

10 刘小彪;全球化下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J];阿拉伯世界;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姜振军;;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问题研究[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明;;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军;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强制关系:理论模型及实验检验[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姚文放;;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现代视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沈万根;;当代韩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评价[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7 虞崇胜;;倡导“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观[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8 ;On the Clash and Coexiste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s[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9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王锁劳;;“伊斯兰”概念在国际关系中的曲解[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5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玉峰;新遗产城市[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9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周明丽;中日韩三国合作的社会文化基础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纯;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荣升;日本的能源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3年06期

2 金颂;关于当代民族主义浪潮的初步分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3 殷方;对冷战后民族主义的反思[J];国际论坛;2001年01期

4 张三南;“民族主义”的贬义化倾向[J];国际论坛;2002年02期

5 魏昀;当代国际政治中的民族主义[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6 戴金发;论后现代时期的民族主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7期

7 徐文付;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解读现代民族主义浪潮[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9年05期

8 李宏图;民族与民族主义概论[J];欧洲;1994年01期

9 刘杰;西欧新极端民族主义透视[J];欧洲;1994年01期

10 焦统骞;国际政治中的民族主义剖析[J];欧洲;199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之佐;从传统的中国西北民族关系看西北地区的现代化[J];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01期

2 马志敏;以科学发展观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王平;;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以武陵地区为中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廖杨;覃卫国;;关于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研究中存在的三个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5 王平;;论武陵地区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机制的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于海泉;;关于民族关系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回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李大健;李晓林;;“和而不同”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真谛[J];中国民族;2008年01期

8 周竞红;乌小花;;中国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发展[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年Z1期

9 关桂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基本态势探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阎耀军;;民族关系和谐的逻辑结构和系统分析模型——兼及测度民族关系和谐状况的指标体系设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健君;;论中国民族关系基础理论发展创新[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2 杨嘉铭;;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民族关系与政治稳定调查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杨圣敏;;历史上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4 高芳;董西彩;李媛;陈怀川;;乌鲁木齐市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高芳;董西彩;李媛;陈怀川;;乌鲁木齐市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白振声;;论文化与民族关系[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郑洪芳;王宏晓;;论现代城市中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构建[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8 刘万庆;;中国都市多民族化及民族关系的构建[A];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C];1998年

9 徐黎丽;;论宗教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A];中国民族学会第七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红杰;;关于“小康型”民族关系的若干问题[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竞红;科学的发展观有利于巩固和发展良好的民族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课题组;云南民族关系史研究[N];云南日报;2003年

3 侯聚萍 侯志华;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特征[N];中国民族报;2007年

4 记者 王珠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民族关系和谐[N];闽东日报;2007年

5 崔静 魏武;我国将建民族关系监测系统[N];人民日报;2007年

6 李愿 李晓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N];陕西日报;2006年

7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博士 教师 张俊杰;俄罗斯是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改善民族关系的[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马戎;世界各国民族关系类型特征浅析(下)[N];中国民族报;2008年

9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 张勇;准确把握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条件[N];中国民族报;2009年

10 武汉市民宗委;构建调控机制 理顺民族关系[N];中国民族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蒋立松;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基础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葛艳玲;当前新疆北疆基层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路宪民;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西部民族关系[D];兰州大学;2008年

5 刘智文;东疆民族关系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周竞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刘瑶瑶;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李洁;变迁、互动与交融[D];兰州大学;2009年

9 冯霞;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汉族移民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东兴;新时期民族地区藏汉民族关系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2 刘莉;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炀;花为媒:柳城畲族镇畲汉民族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4 格根塔娜;改革开放以来蒙汉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建国;甘南地区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互动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敏俊卿;甘南地区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马建福;族际互动中的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雷海;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刘思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李俊伟;多元与和谐视角下的民族关系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3894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894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4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