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与中华民族建设
本文关键词: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与中华民族建设 出处:《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国家 政治整合 国族理论 族际关系 中华民族建设
【摘要】:中国模仿性的现代国家建构以传统疆域内各族各群凝聚为统一的国家民族为基础。内忧外患压迫下中华民族的构建直接以爱国主义为表征;同时,中华大地诸族文化、利益熔融的一致价值观使中华民族既是现代中国认同政治的直接载体,也是现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现实目标。现代中国的中华民族主权国家属性,决定了在现代中国堪称为“民族”的实体只能是“中华民族”。然而,国家全面建设阶段中华民族的虚化及中华民族理论的缺憾使得国家崛起与中华民族复兴事业面临极大的风险与挑战。中国共产党主导的国家族际政治整合,须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大战略下构建、完善以“中华民族”国族理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族际话语体系与行动逻辑,通过加强中华民族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强固基石。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mitative modern state is based on the unity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the traditional territ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under internal and external oppression is directly characterized by patriotism. At the same time,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direct carrier of the identity politics of modern China because of the consistent values of the culture and interests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the land of China. It is also the realistic goal of the political integration between ethnic groups in modern China. The national sovereignty attribute of modern China determines that the entity that can be called "nation" in modern China can only be "Chinese nation". The va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lack of the the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stage of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 make the ris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ace great risks and challenges. Under 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we should perfect the inter-ethnic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ogic of action with the co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ory,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Dream" to lay a strong foundation stone.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
【分类号】:C955
【正文快照】: 族际政治整合并非现代民族国家才有的政治现象,然而由于主权原则下的现代民族国家在彰显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国家属性时,国家政治体内部的统一性与一致性成为其有效参与国家间竞争的基本前提。民族国家时代的族际政治整合较之传统王朝国家时代,显现了其独有的政治价值与时代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忠华;王子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与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7年04期
2 史颖博;王卫东;;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研究现状及其改进:基于2006—2015年研究成果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7年01期
3 李晶晶;;农村教师生存困境分析——基于对H省教师的个案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年12期
4 李晶晶;;须大力拓展农村地区教师成长空间[J];新教育;2016年23期
5 赵钱森;;志业与职业的困顿——基于小学教师日常生活的课堂观察[J];教育学术月刊;2016年06期
6 尹绍清;杨朝省;;困境与消解: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体系的构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7 余云峰;高旭阳;龚波;;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心理现状调查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8 李杏;谢先成;;教师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其系统模型探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5年01期
9 戴水姣;;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03期
10 茹荣芳;;文化生态取向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1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茹荣芳;;文化生态取向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诉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4期
2 朱旭东;;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基础[J];当代教师教育;2010年03期
3 陈向阳;;论学校发展与学校文化生态重构[J];中小学校长;2009年09期
4 黄瑾;;走向文化生态取向的教师发展研究——来自人类发展文化本质理论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5 安雪慧;;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教学工作激励——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谢翌,马云鹏;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7 邬志辉,陈学军,王海英;优质学校的概念、建设过程与指标框架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3期
8 李雄华;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J];求索;2003年01期
9 李介,梁旭东;论教学的空间格局[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唐强奎;;论政治整合与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2 王宗礼;;对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思考——西部民族关系视角[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3 王宗礼;;对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思考——西部民族关系视角[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吴晓林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从改造式整合到总体性整合:新中国政治整合60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吴晓林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加强国家认同在民族政治整合中的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刘伯松;欧洲正走向统一[N];华夏时报;2002年
4 ;建构政治整合机制 应对亚太局势变动[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露辉;政治整合论[D];浙江大学;2009年
2 韩巍;新媒体背景下的政治整合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王蒙;中国现代国家成长过程中的政治整合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宋桂祝;利益表达与政治整合[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正;新媒体对青年政治整合之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2 陈明龙;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吴倩;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任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族际政治整合[D];云南大学;2016年
5 任健峰;倒逼、变革与失控:清末立宪中的政治整合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6 秦冠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整合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7 张忠元;族际政治整合视角下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熊倩;埃及穆兄会政治整合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李海鑫;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10 罗柏林;政治主体视角下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17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17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