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论近代回族国家认同的发生机制

发布时间:2018-01-13 06:30

  本文关键词:论近代回族国家认同的发生机制 出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近代回族 政治意识 国家认同 民族主义 回族社团 回族报刊


【摘要】:近代回族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变迁的大背景。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是近代回族国家认同的思想条件;中国民主政体的建立、民族平等国策的提出与实施是近代回族国家认同的政治条件;回族社会的新式社团最大限度地整合了以寺坊为中心的回族社会、深入传播了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新观念、建立起回族社会与政府间的有机联系,是近代回族国家认同的社会动员条件;回族精英紧跟主流社会潮流,创办了大量报纸刊物,对于回族社会的近代化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近代回族国家认同的宣传条件。
[Abstract]: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i national identity in modern times cannot do without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China, background of culture change. The spread of modern nationalism in Chinese, the awakening of Chinese nation is the Hui national identity the thought of establishing Chinese conditions; democracy, ethnic equality policy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Hui nationality is modern political conditions; maximum community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Hui Hui society with the mosque as the center of the spread of a new conception to national identity, establish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of Hui nationality, social mobilization conditions of modern national identity of Hui Hui elite; followed by the mainstream society, founded a large number of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o an irreplaceable rol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Hui society, is also a Muslim national identity in modern propaganda.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回族国家认同研究”(12XMZ006)
【分类号】:C956
【正文快照】: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现象。民族社会学认为:“一个人或一群人一旦产生了自身归属于某个族群的意识之后,或者一个族群萌生并出现了独立的自我族群意识之后,在其一生或一个历史时期内,他们的这种意识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一个社会动荡或迅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马博忠;;民国时期中国穆斯林报刊统计表[J];回族研究;2008年04期

2 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3 黄兴涛;论民国时期国内各民族文化的新交融[J];中州学刊;1998年05期

4 张巨龄;;《醒回篇》与丁宝臣的《正宗爱国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刘超;;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7年05期

3 苏全有;;论清末的省界观念[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4 蒋颖,欧阳勇锋,邓群;近现代湖南人才群体形成原因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5 马陵合;文明排外与赎路情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施云;;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民族意识觉醒与中华民族团结[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7 赖骏楠;;建构中华法系——学说、民族主义与话语实践(1900—1949)[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8 常安;;清末民初宪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9 肖海军;;论我国商会制度的源起、演变与现状[J];北方法学;2007年04期

10 龙耀;李娟;;人类语言发展与制度调适——兼评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筱才;;中国商会史研究之回顾与反思[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2 谈天;;面向现代化的选择——关于西道堂模式的思考[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肖宪;;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李晓霞;;国家政策对族际婚姻状况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高芳;董西彩;李媛;陈怀川;;乌鲁木齐市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韩志斌;;从革命民族主义到超越民族主义——利比亚现代化的跃迁[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胡文生;;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的由来、历史及现实[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何其敏;;民族教育选择的张力——以回族阿拉伯语学校为个案[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一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阳;以色列与美国犹太人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8 万鲁建;近代天津日本侨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海芳;湖南党史人物群体的学历结构与成长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薛莉;传统到现代:南京流动回族族际通婚观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姜慧文;商品型住宅小区的社区认同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陈伟奇;中国古代刑法亲属容隐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苏彩琼;越南文字的变迁与民族意识的发展[D];暨南大学;2011年

7 彭修建;清代伊犁维吾尔族移民经济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8 刘本森;急进与保守·剧变与不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丛丛;清末新政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初步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倩;系统视域下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的整体性[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晓静;中国近现代回族、伊斯兰教报刊的崛起[J];回族研究;1997年01期

2 李习文,张玉海;《禹贡》回族伊斯兰教研究述略[J];回族研究;2001年02期

3 雷晓静;试析抗日战争前伊斯兰教报刊蓬勃发展的社会动因[J];回族研究;2004年04期

4 孙颖慧;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宁夏分会述评[J];回族研究;2005年04期

5 敬军;试析近现代回族报刊孕育诞生的历史背景[J];回族研究;1998年02期

6 白友涛;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安徽分会述评[J];回族研究;1999年02期

7 李习文,刘天惠;中国近现代回族报刊发展述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年05期

8 孙颖慧;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分会概述[J];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9 王建平;当代中国伊斯兰文化刊物的兴起和发展[J];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01期

10 李永伦;试析孙中山民族平等的思想[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高山;;政治忠诚与国家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02期

2 杭聪;;国家认同、国家制度建设和国民经济福利——兼与陈晓律教授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0年04期

3 王海峰;;塑造国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使命[J];求索;2010年08期

4 郭忠华;;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双向建构——再论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刘森林;;焦虑、中国特性与国家认同[J];现代哲学;2012年01期

6 颜俊儒;;加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论纲[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6期

7 宋新伟;陈占芳;;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分析及途径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02期

8 ;中国国家认同的历程与制约因素[J];公安研究;2013年05期

9 赵海立;;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以马来西亚为例[J];南洋问题研究;2013年03期

10 吴瑞财;;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挑战与应对[J];教学与研究;201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践;;宗教的类型对民族国家认同的影响[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8集)[C];2014年

2 饶印莎;;大学生国家认同对其与奥运卷入的影响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应小萍;陈午晴;王兵;王俊秀;杨宜音;;国家认同和体育观念关系初探[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雷琳;;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西北边疆执政安全理念构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南长森;;西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市场化运作与国家认同研究[A];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2012年

6 刘新利;;试论电视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A];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2012年

7 李宜强;;对区域一体化文化认同的研究:以法国与欧盟为例[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8 韦磐石;赵燕;张翔;;苗族、布依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及其影响因素[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刘永松;Michael H.S.Lam;Beeto W.C.Leung;;国家认同与北京奥运会:大陆,台湾和香港三地学生的回应(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10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左高山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认同的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刘力达;法国:国家认同大讨论解决了什么问题[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冯绍雷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难以抉择: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俄罗斯国家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李禹阶 向中银;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国家认同观念[N];光明日报;2011年

5 刘力达;法国移民与国家认同部“立与废”的纠结[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韩震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王立新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的国家认同及面临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韩震;中国梦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N];北京日报;2013年

9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王超品 杨荣华;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N];云南日报;2014年

10 于福坚;一杯鸡尾酒:美国民族与国家认同的构建[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向东;文化多元语境下的国家认同建构[D];吉林大学;2015年

2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皓;软传播对国家认同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陈晶;11至20岁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常轩;湘西进城务工苗族农民的国家认同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马海莉;西藏地区藏族高中生国家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年

5 曹娅;国家认同影响因素比较分析[D];厦门大学;2014年

6 夏宁波;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变迁中的农民国家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王子愿;新中国的政治仪式与国家认同的实现(1949-1956)[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8 魏新;中华民族共同利益视角下台海两岸国家认同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9 李宝林;我国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培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10 闫苗;云南藏区藏族的国家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17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17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8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