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创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应对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发布时间:2018-01-13 15:30

  本文关键词:创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应对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出处:《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国家软实力 国家政治认同 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


【摘要】:21世纪是一个各国之间在经济发展、金融贸易、资源获取、科技创新、文化交流和外交攻防等领域开展激烈竞争的时代,在竞争态势下,各国需要关注本国软实力的建设。首先,需要保持和加强全体国民对所属国家的高度政治认同。其次,作为国家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需要建设和加强全体国民对共同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体系的追求。再次,是整体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一个现代国家,只有在以上三个方面不断提升内部的政治、文化凝聚力,不断增强国民文明素质和文化自信心,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寻求价值观的共性并占领道德制高点,赢得国际社会与各国民众的理解和尊重。本文讨论的主题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应当如何加强国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并建设一个全国56个民族成员共同认可的中华文化。
[Abstract]:Twenty-first Century is a count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finance and trade, access to resourc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other fields to carry out diplomatic offensive in the era of fierce competition, competition situation, countries need to focus on the country's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First of all, the need to maintain and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the national height all belongs to the country. Secondly, as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 country's political identity, need to build and strengthen the whole nation system of the common pursuit of ideology and social value. Thirdly, is the overall national quality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A modern country, only in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internal political, cultural cohesion, enhance national cultural quality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o economy in the world'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seek common values and occupy the moral high ground, w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The theme of this paper is how to strengthen national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untry under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and build a Chinese culture recognized by 56 ethnic group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分类号】:C95;G122
【正文快照】: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软实力21世纪既是一个科技、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各国之间在经济发展、金融贸易、资源获取、科技创新、文化交流和外交攻防等领域开展激烈竞争的时代,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其外。在各领域的国际竞争中,每个国家都在积极争取不断加强本国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马戎;;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玛雅;;美国独特的文化政治与美国人的中国观[J];决策与信息;2010年12期

3 马戎;;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黄帝崇拜”的族群狭隘性[J];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4 马戎;评安东尼·史密斯关于“nation”(民族)的论述[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又专;吴丹妮;;各为其功 筚路蓝缕——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百年(一)[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王浩斌;;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的全球化逻辑[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胡海梅;;美苏民族政策比较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4 李安;;略谈中印传统文化之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展的重要成果[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李永忠;;浅析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7 谢丽霞;王逍;;浅析中国蛇郎故事的文化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8 庄乾;朱波;张小敏;;构建和谐社会的行政障碍研究——以公共行政学的视角审视[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王世荣;论文化时代[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10 叶青;文明的冲突与冷和平——对阿以冷和平的个案分析[J];阿拉伯世界;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赵阿平;;肃慎—女真族系的民族学研究在黑龙江流域文明发展中的地位[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杨明;;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军;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强制关系:理论模型及实验检验[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姚文放;;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现代视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虞崇胜;;倡导“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观[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7 ;On the Clash and Coexiste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s[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8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王锁劳;;“伊斯兰”概念在国际关系中的曲解[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玉峰;新遗产城市[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10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朱艳雁;达斡尔族舞蹈的流变与传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周明丽;中日韩三国合作的社会文化基础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纯;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马戎;;关于当前中国城市民族关系的几点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2 石奕龙;Ethnic Group不能作为“民族”的英文对译——与阮西湖先生商榷[J];世界民族;1999年04期

3 朱伦;人们共同体的多样性及其认识论——兼答额·乌力更先生[J];世界民族;2000年01期

4 朱伦;走出西方民族主义古典理论的误区[J];世界民族;2000年02期

5 朱伦;论“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J];世界民族;1997年03期

6 阮西湖;关于术语“族群”[J];世界民族;1998年02期

7 周旭芳;“1998年‘民族’概念暨相关理论问题专题讨论会”综述[J];世界民族;1999年01期

8 翟胜德;“民族”译谈[J];世界民族;1999年02期

9 阮西湖;关于术语“民族国家”[J];世界民族;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盛举;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建设[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王佳;;浅论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以黑龙江省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族为例[J];满语研究;2011年01期

3 李俊,刘秀华;统一战线在现阶段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颜世颀;从政治文化看民初宪政失败的原因[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楚莉莉;;关于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的几点思考[J];天津电大学报;2008年03期

6 林存光;宣兆琦;;试析先秦齐鲁政治文化的差异性[J];管子学刊;1991年02期

7 王炜,董野;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刍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刘凯军;政治文化对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9 高丽琴;新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评《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J];江海学刊;2005年02期

10 孙兰英;全球化与当代政治文化社会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明俊;;福建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晓静;董文芳;;关于提升我国政治文化软实力的思考[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3 张雪慧;;论我国若干少数民族的家长奴隶制[A];民族学研究第五辑[C];1983年

4 张全录;;加强少数民族流动经商管理的思考[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暨第九次顾问座谈会论文集[C];2000年

5 夏晓丽;;农村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发展路径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6 童世骏;;政治文化和现代社会的集体认同——读哈贝马斯近著两种[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7 江荣海;任远;郭战伟;;先秦法家政治文化中的合理因子及其现代启示[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崔巍;;全球化视域下的政治文化演进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9 王宪昭;;神话在少数民族学科建设中的作用[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10 孔德元;尹忠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 周平;实现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有序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8年

2 燕继荣;政治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N];学习时报;2005年

3 早报首席评论员 李巨微;高捷弊案凸现台湾政治文化弊端[N];东方早报;2005年

4 侯定远;构筑社会主义政治文化[N];学习时报;2000年

5 记者 裴睿;扎实推进 务求实效[N];成都日报;2007年

6 邹绍荣;史学与十六国北朝民族政治文化的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李士杰;倾听各界少数民族人士的声音[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杨勇胜;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产权(下)[N];中国民族报;2004年

9 本报评论员;为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N];贵州日报;2005年

10 王乐民;200种民族药成处方药[N];健康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英州;政治文化视角的国家软实力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李贤浩;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高飞;从政治文化看50-60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D];外交学院;2003年

4 李志勇;市场经济视野中的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于毓蓝;转型期苏南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6 张立群;中国新诗与政治文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袁莉莉;1949-1978年中国革命型政治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马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王丽;乔纳森·多利莫尔的政治文化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刘洋;俄罗斯民主化研究(1992年以来)[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良林;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形成与完善的政治文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曲洪波;融合中的嬗变—汉代政治文化传承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3 任佩文;论政治文化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杨丽梅;论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建设[D];河北大学;2004年

5 彭庆军;当代中国农村政治文化变迁的三维透视[D];武汉大学;2004年

6 陈德云;中国传统“和”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D];苏州大学;2006年

7 贾绍俊;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治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叶强;论司法的政治功能[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崔立敏;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金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文化的建设[D];南昌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19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19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2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