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际通婚在测量民族关系中的信度与效度——以安徽省亳州市回族为例
本文关键词: 族际通婚 回族 族际关系 信度与效度 出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族际关系研究中,族际通婚被学界长期视作为一个敏感度极高的指标,其比例的高低常被用来判断族群之间的亲近程度。然而,这个指标在现实中却存在着信度和效度上的风险。以安徽省亳州市回汉两族的族际通婚为例,较为详细地说明了亳州地区回汉两族之间三种通婚模式的具体内涵,从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角度指出,基于一般性的统计数据来研究中国特定区域的族际通婚及其对中国式民族关系的影响,其结论必然是低信度与低效度的。由于民族身份更改情况的普遍存在,安徽亳州地区的族际通婚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该地区回族内部民族构成的复杂化,进而造成其文化认同的多元化。这些相当数量的虚假的族际通婚情况的存在,致使以族际通婚为关键性指标来检验族际关系不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对于族际关系的衡量还必须参考其他的指标。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inter-ethnic relationship, inter-ethnic intermarriage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a highly sensitive indicator in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ratio is often used to judge the degree of closeness among ethnic groups. This index has the risk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reality. Take the inter-ethnic intermarriage of Huihan nationality in Bo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It explains in detail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of the three intermarriage modes between the Hui and Han ethnic groups in Bozhou area, and points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the general statistical data to study the inter-ethnic intermarriage in specific regions of China and its impact on the Chinese-style ethnic relations, the conclusion is necessarily low reliability and low efficiency, due to the prevalence of ethnic identity changes. The inter-ethnic intermarriage in Bozhou area of Anhui will to some extent lead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internal ethnic composition of the Hui nationality in this area and then cause the diversity of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se quite a number of false inter-ethnic intermarriage situation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fer to other indexes to measure the inter-ethnic relationship because it is the key index to test the inter-ethnic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佛罗里达大学人类学系;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在族际关系研究中,族际通婚(inter-ethnicmarriage)通常被视作厘清两个族群之间边界关系、研判二者亲近程度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如早期戴维斯[1]的研究揭示了族际通婚对因种姓(caste)或种族(race)制度所形成的内婚制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尤其是女子上嫁(hypergamy)导致社会分层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丁玲玲;;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与泉州回汉文化融合[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耀;李娟;;人类语言发展与制度调适——兼评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唐春生;;宋初对夔州路的少数民族政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齐顺利;;文化统战视角下的泛突厥主义悖论分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李娟;龙四古;;人类语言发展与制度调适——兼评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焦春华;;多元文化 多样发展——民族冲突的启示和世界的选择[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3期
6 高文进;;自由发展观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城市化[J];改革与战略;2008年06期
7 钟全宏;王辉;;奥林匹克文化与学校体育教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02期
8 王嘉毅;常宝宁;;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03期
9 马东平;;甘肃民族社会分层现状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10 钟全宏;吴福霞;;西北贫困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李晓霞;;国家政策对族际婚姻状况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高芳;董西彩;李媛;陈怀川;;乌鲁木齐市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何其敏;;民族教育选择的张力——以回族阿拉伯语学校为个案[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一集)[C];2006年
6 闫国疆;;神话传说与兄弟民族:新疆少数民族历史记忆的同一与差异[A];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哲学发展研究——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年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0周年校庆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7 汪秋鸽;;赣州市农村小学体育发展状况研究[A];《西部体育研究》2011年第3期(总第123期)[C];2011年
8 张建军;史建平;范炜;;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A];《西部体育研究》2013年第4期(总第132期)[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3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4 吐尔地·卡尤木;维村社会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张洪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闪兰靖;回族基层社区平衡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YAP TENG TENG(叶婷婷);马来西亚高校汉语作为二语教学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欧黎明;当代中国族际关系治理分析[D];云南大学;2011年
9 龚志祥;新中国民族政策过程及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杨道波;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立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薛莉;传统到现代:南京流动回族族际通婚观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姜慧文;商品型住宅小区的社区认同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彭修建;清代伊犁维吾尔族移民经济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5 刘卫春;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6 汪源;辽宁下露河乡朝鲜族身份认同的调查与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乌恩;阿鲁科尔沁旗生态移民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濮飞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特征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9 张博;回族经济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摆男;谁是乌斯曼[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庄景辉;陈埭丁氏回族汉化原因的探讨[J];学术月刊;1997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如明;;浅析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以兰州市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9年15期
2 宋兴烈;;族际通婚与文化融合——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里排壮寨为例[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张禹青;;论族群符号边界对族际通婚的影响[J];理论界;2013年02期
4 刘琳;;近代以来川南苗汉族际通婚研究:基于心理学的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5 鲁刚;张禹青;;我国族际通婚的历史轨迹[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鲁刚;张禹青;;略论云南历史上的族际通婚[J];学术探索;2014年01期
7 王平;;从族际通婚看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演变[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马彪;邓艾;;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族际通婚问题研究——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调查报告[J];西北人口;2008年04期
9 崔忠洲;吴宗友;;族际通婚在测量民族关系中的信度与效度——以安徽省亳州市回族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孙红梅;;契丹族的族际通婚[J];黑龙江史志;2008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鲁艳;多民族杂居区民族边界与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兴烈;人类学视角下的族际通婚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2 方燕;石河子市族际通婚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3 韦云波;镇宁县族际通婚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艾瑜;族际通婚的背景及后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孙颖贤;赫哲族的族际通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李奇文;常德地区维吾尔族族际通婚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年
7 徐如明;回汉族际通婚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8 王淑萍;族际通婚及其文化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9 薛莉;传统到现代:南京流动回族族际通婚观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李蕾;回族族际通婚家庭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585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58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