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民族传统文化手抄报_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6-10-24 17:21

  本文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  ]

□ 周健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少数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构成各民族的重要元素,是各少数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支柱,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冲击,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对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工作不到位,致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出现了“四缺五化”的现象。对此,笔者提出几点对策性建议。

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一)工业化

  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比如交通运输工具,,过去靠牛车、马车、木船,现在是飞机、高铁,出门开私家车或者打的、坐公交车。工业化之后,形成了的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

(二)城市化

  与传统农村生活方式不同,城市化生活有许多新形态。城市人说“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不适宜居住和生活”,但是谁都不愿意回到农村去。而农村人则说“好山好水好空气加上好寂寞”。

  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村寨在保护历史文脉与发展现代生活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村寨是传统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产物,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向往现代生活方式,因此,保护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村寨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在逐步消失。如何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村寨的过程中让少数民族幸福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信息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传真、电视、电脑、手机、银行服务、超市收银、公交车刷卡等,对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比如,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写信了,都改用手机发信息。又比如,过去去商店购买大件东西得带上许多钞票,现在刷卡就可以付钱了,甚至可以坐在家里直接网购,有人送货上门。过去看新闻还得等到晚上中央电视台播放《新闻联播》,现在全世界重大新闻,都可以很快在网络上看到。这些靠什么,靠的就是信息化。

  信息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有重大影响的。例如,信息化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呈现出5种现象: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基本失去了交际的功能,如满、赫哲、塔塔尔、畲等族的语言;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已面临濒危,如仡佬、怒、基诺等族的语言,据统计约占民族语言的20%;一些民族语言已露濒危之势,大约占民族语言的40%;一些民族语言虽然还具有完整的语言功能,但是使用范围已经开始萎缩;许多现代信息的传输工具使用的是汉字,久而久之,少数民族文字的使用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四)市场化

  现在,文化也可以变成商品。物质形态的文化可以出售,比如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品;一些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也可以出售,比如少数民族歌舞表演作品。当一切东西都可以变成商品的时候,许多传统的但不能马上变现的东西,可能就会逐步消失了。

(五)全球化

  物质消费已经全球化。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生产的好产品,几乎都可以通过贸易买得到。文化消费也已经全球化,只要你喜欢,也可以购买。如美国大片、韩国电视剧、欧美油画、日本漫画等。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比如民族歌舞,桂林漓江山水画、壮族绣球、壮锦,苗族、侗族蜡染等。消费的全球化,一方面丰富了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被现代文化替换、淘汰,结果就是逐步消失。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出现“四缺五化”现象

(一)“四缺”

  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对民族文化不够重视,在实际工作中不支持或者支持不够;投入不到位——虽然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但是缺乏具体的措施,国家的财政投入不足,导致民族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人才不到位——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才不足,后继乏人,主要是因为部分少数民族青年群众受现代文化的影响,不愿意传承传统文化,更愿意接受时尚文化;政策不到位——国家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法规虽然是有,但是不好具体操作,不好具体落实。

  概括上述就是:人、财、物、场地不足,具体表现是缺人、缺钱、缺载体、缺场所。

(二)“五化”

  “四缺”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出现“五化”现象,即矮化、弱化、边缘化、退化、发展和环境恶化。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就存在上述问题:地方政府提供的民族语言文字服务不到位。比如,壮族群众对壮语广播及壮文的使用有需求,但是我们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科普、教育提供民族语言文字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

  少数民族群众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兴趣在减弱。社会评价多以汉语汉文水平的高低来衡量个人的能力,社会工作和生活也多使用汉语,导致学习民族语言民族文字,往往上不了好的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个人的发展空间不大。少数民族青少年中许多人更愿意学习汉语汉文,甚至学习外语,也不愿意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因为民族语言文字走不出大山,走不向全国,走不向世界。

  缺乏人才去传播、推广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例如,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原来都设有壮语专业,后来都招不到学生了。又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办有广西壮文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但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至今已经20多年都没有招到学生了。

三、几点对策性建议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扶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对事物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水平的高度。对民族文化认识的程度,决定对民族文化所采取的工作措施,最终决定民族文化发展的效果。

(一)各级政府要提高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认识

  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至关重要,历史是民族的根,文化是民族的魂。民族文化承载着这个民族从形成发展延续至今的一切,民族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民族之根脉,民族之纽带、民族之智慧、民族之文明和民族之精神。保护民族文化保护就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传承民族文化就是传承民族之血脉。

(二)要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保护不是什么都不能改变。如果讲壮话的人永远只能讲壮话,不能讲普通话,这不行,也不利于民族的现代化发展。但发展也不是必须破坏原貌,把原有的传统文化全砸掉。保护要有力,但保护也要有度,要看有无保护的价值,我们保护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政府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四缺”问题

  政府的职能,一是倡导尊重,各民族要相互尊重彼此的传统文化。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关于民族文化有过精辟的论述,他建议:“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思是说,各民族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各民族要充分尊重、赞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各民族共同分享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单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独特的就越能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二是投入经费。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制定规章制度。要制定法律法规,采取具体措施加以保护、传承和发展。

(四)必须想方设法培养人才

  年轻一代都外出打工赚钱去了,谁来传承民族文化?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探索出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做法,从娃娃抓起,让学生从小就接触民族文化,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民族感情。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从内容和形式上在广西都是一种创新,效果较好,值得总结,也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当然,三江“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成功案例,是一种较好的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南宁市开展民族歌曲进宾馆、进酒店活动,让宾馆、饭店的服务员传唱少数民族歌曲,这也是一种好的形式。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副主任)

(编辑:李莉

[字号:]



  • 前一则: 深入领会切实贯彻“四个全面”战略部署
  • 后一则: 应加强“一带一路”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字使用情况的调研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本文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19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519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b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