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灾后重建与羌族灾难观的重构

发布时间:2018-02-22 00:20

  本文关键词: 羌族灾难观 灾后重建 重构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灾难观是人们关于灾难的认识与观念。羌族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羌族地区生态环境、预防与应对各种自然灾难的观念,并且在具体场景中指导人们实践。可以说,羌族灾难观是羌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羌族人民生存和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不过,当灾难一旦超出已有的经验认识范围而又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灾后重建时,原有的灾难观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强力冲击。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程中,现代科学观念的强力进入、抗震标准的强制实施,高新技术的广泛采用,受援条件的限制等,不仅与羌族原有的灾难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张力,并在具体实践中如村落的选址与布局、建筑材料与结构的抗震性,生计方式从多元互补到结构单一,避灾仪式的删繁就简与时空转换等等方面,重构了羌族的灾难观。羌族灾难观的重构对于羌族社会的意义,尚需时日观察。
[Abstract]:In its long history, the Qiang people have gradually formed the concept of adapting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Qiang region, preventing and coping with all kinds of natural disasters.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Qiang disaster view is an organic part of the Qiang culture and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iang people. Once the disaster is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existing experience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name of the country, the original view of disaster inevitably suffers a strong shock. In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2008, the modern scientific concept entered strongly. The enforcement of anti-seismic standards, the widespread adoption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ie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aid conditions have not only created a greater tension with the original disaster concept of the Qiang people, but also in concrete practice, such as the location and layout of villages, The earthquake resistance of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the way of livelihood from plural complementation to single structure, the abridged ceremony of disaster avoidan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ime and space, etc., have reconstructed the disaster view of the Qiang nationality.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disaster view of the Qiang nationality is of significance to the society of the Qiang people. It will take some time to observe.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西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路径研究”(15AMZ01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超;;温家宝总理关于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两次批示——记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与羌族文化遗产的不解情缘[J];民主;2008年11期

2 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调研组;;延续羌族文化之脉——5·12地震灾区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中国人大;2008年21期

3 ;亟需对羌族文化实施抢救保护[J];四川统一战线;2008年07期

4 刘筝筝;;近十年来羌族文化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5 高昌苗;;羌族文化研究现状探微[J];青春岁月;2013年10期

6 刘杏改;青海羌族文化述略[J];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03期

7 刘筝筝;;近十年来羌族文化研究综述[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本刊记者;;抢救羌族文化遗产,迫在眉睫[J];中国民族;2008年07期

9 喇明英;;地震后如何保护羌族文化[J];前进论坛;2008年08期

10 李建辉;;以挚爱之情传承羌族法制文明——访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李鸣教授[J];中国民族;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倡议书[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2 冯骥才;;担当起文化救灾的责任——在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上的讲话[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3 黄易宇;;抢救羌族文化遗产迫在眉睫——在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上的讲话[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4 冯骥才;;快向羌族伸出援手——在“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四川工作基地成立暨专家调研工作会”上的讲话[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5 耿静;;抢救性地保护羌族文化——在“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四川工作基地成立暨专家调研工作会”上的发言[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6 杨莉;;紧急保护羌族文化传承人——在“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四川工作基地成立暨专家调研工作会”上的发言[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7 ;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建议书[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8 严隽琪;;坚决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在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上的讲话[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9 达尔基;;地震使羌族文化严重受损[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10 ;为重建灾区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贡献力量——民进中央、中国民协、中华文化学院在京召开“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洋;四大措施抢救北川羌族文化遗产[N];北京日报;2008年

2 罗云川;专家座谈羌族文化抢救与保护[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云菲;专家在京发出倡议: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N];中国艺术报;2008年

4 本版编辑邋王珍 俞灵 蒋彬;羌族文化该怎样重建[N];中国民族报;2008年

5 本版编辑邋周思素 葛一林 陈菲;抢救羌族文化 重建民族辉煌[N];四川科技报;2008年

6 本版编辑邋覃志刚 冯骥才 卡贝丝 黄易宇 顾青 周洋禾 杨林;普及羌族文化知识 共建灾区精神家园[N];中国艺术报;2008年

7 武翩翩;《羌族文化学生读本》出版[N];文艺报;2008年

8 窦新颖;《羌族文化学生读本》紧急出版[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9 韩景慧 李昕;民革山东省委力促羌族文化异地传承[N];人民政协报;2008年

10 邓风;《羌族文化学生读本》捐赠仪式在四川举行[N];中国艺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郑瑞涛;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嬗变[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r,

本文编号:1523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523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2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