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作为“外人”——一个西南山地民族的认同边界及其纠纷调解过程中的国家角色
本文选题:山地民族 切入点:纠纷调解 出处:《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摘要】:法律的适用有其自身的认同边界,对某一社会进行法律移植时,要么该法律能被普遍接受,若非如此,则面临法律的转型,也意味着将迎来固有文化秩序的原始抵抗。在西南侗人地区,由于受文化秩序和环境因素影响,以国家权威为背景的法律与政府并不能实质性地参与到村落纠纷的调解过程当中,而是被由宗族、姓氏以及"款约"构建起来的层次性认同边界排斥在村民内部生活秩序之外,享受作为"外人"的礼遇。内外有别、亲疏有序成为村民处理与国家关系的文化逻辑。同样,从国家在西南山地民族区域的法律实践进程看来,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根基,国家通过法制进入村民内部以实现全能性管治的努力遭遇村民日常性的抵抗,注定了该区域的法制实践仍将是一个困难重重的持续性过程。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law has its own boundary of identity. When the law is transplanted to a certain society, the law can either be generally accepted or, if not, it fac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w. It also means that the original resistance to the inherent cultural order will be ushered in. In the region of the Dong people in the southwes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order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law and the government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ate authority can not participate in the mediation process of the village dispute substantially, but are excluded from the order of the villagers' life by the hierarchical identity boundary constructed by the clan, the surname and the "paragraph agreement". Enjoying courtesy as an "outsider".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fferences, affinities and order have become the cultural logic of villagers' handling of relations with the state. Similarly, from the legal practice process of the stat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due to the lack of a corresponding cultural foundation, The country's efforts to enter the villagers' interior through the legal system to realize all-powerful governance meet the daily resistance of the villagers. It is doomed that the legal practice in this area will still be a difficult and sustained proces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中国少数民族乡村纠纷解决机制及社会秩序的建构方式研究”(项目编号:NCET-09-074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D92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远行;大共同体本位?小共同体本位?——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性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任丙强;家庭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马克斯·韦伯观点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陈亚鹏;李向利;;中国信用制度的法理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贾莉莉;徽州民居村落聚居形态的有机更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张传恩;文太林;;农村劳动力回归创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以安徽省金寨县关庙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6 刘进才;京派小说还乡叙事的文化内涵及美学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卢保娣;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刘雪松;儒家文化传统与法治社会中的公民意识塑造[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10 ;目前我国人口流动的经济学意义[J];北方论丛;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许晓峰;许喜华;李俊杰;;从文化角度考察产品设计本土化理论和中国产品设计本土化方法[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徐秀丽;;平教会扫盲运动的历史考察[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卷)[C];2002年
3 许纪霖;;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知识分子交往网络[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莉莉;;中部六省家族企业发展中的典型矛盾分析与对策研究[A];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吴怀连;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翌;我国公司治理文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6 尹晨;中国证券市场信息监管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黄剑波;“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符戈;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钟永平;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文化基础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10 王合群;浙江“二五减租”研究(1927—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姬敏;农村社区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戴建生;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郭艳辉;竞争优势与组织优化:中小企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兼论邯郸市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的中小企业[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辉宗;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动力与空间[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罗刚;我国证券交易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宾建光;试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信任缺失与信任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周艺;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马佑红;农村迷信与农村社会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唐爱民;当代中国大学“做人教育”探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10 陈跃华;浙江省农户收入多样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年04期
2 王鸿儒;贵州传统文化与现代性转换[J];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3 杨春宇,胡鸿保;弗里德曼及其汉人社会的人类学研究——兼评《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J];开放时代;2001年11期
4 蓝勇;;清代滇铜京运对沿途的影响研究——兼论明清时期中国西南资源东运工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年02期
6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理论:框架与反思[J];学海;2006年02期
7 刘志伟;祖先谱系的重构及其意义——珠江三角洲一个宗族的个案分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明;;山地民族发展滞后的文化透视[J];民族论坛;1992年01期
2 覃彩銮;泰国发展山地民族经济项目的考察[J];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01期
3 刘宝明;试论现阶段我国南方农业地区民族问题的症结与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03期
4 李绍明 ,杨健吾;我国山地民族学的现状及其前景[J];思想战线;1992年02期
5 胡小平;;哈尼族:一个崇拜万物有灵的山地民族[J];丝绸之路;2008年06期
6 彭雪芳;;探访泰北苗族[J];中国民族;2009年03期
7 周山华;;民俗在法律演进中的角色意义——以南方山地民族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8 黄金;;泰国瑶族研究述评[J];铜仁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玉时阶;;泰国瑶族的历史和文化[J];民族论坛;1993年01期
10 尹绍亭;云南的山地和民族生业[J];思想战线;199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崇演;;台湾的原住民[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马国林 江风;广西西林“安居工程”情暖苗族同胞[N];西部时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曾江 整理;墨脱门巴族、珞巴族学术研究回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本文编号:1662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66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