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人类学民族志方法的创新
本文选题:民族志 切入点:研究类型 出处:《思想战线》2014年05期
【摘要】:民族志研究方法发展经历了早期的业余民族志和专业民族志两个阶段。民族志研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整体性,二是以小见大;其类型主要有科学型民族志、解释型民族志、小说体民族志、传记体民族志等4种。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应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一是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相结合,二是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相结合,三是科学研究范式和人文学研究范式相结合,四是历时性研究范式、共时性研究范式和互动性研究范式相结合,形成新的研究范式。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ethnography research method has experienced two stages of early amateur ethnography and professional ethnography. There are two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thnography research: one is wholeness, the other is to see the whole through a small part, the types of ethnography are mainly scientific ethnography, interpretive ethnography.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ethnography in novels and biographie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ethnogra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he combination of thematic research and guest study; second, the combination of elite culture and folk culture. The third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aradigm and the humanistic research paradigm, the fourth is the diachronic research paradigm, the synchronic research paradigm and the interactive research paradigm to form a new research paradigm.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分类号】:C9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朝晖;村落社会研究与民族志方法[J];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2 何星亮;;从传统节日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以端午礼俗为例[J];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3 何星亮;;春节礼俗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结构[J];思想战线;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韶钧;;试论龙舟竞渡文化的精神内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马晓燕;;世界城市建设中移民聚居区的出现及其特征体现——基于北京市望京“韩国城”的调研[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海云志;;略论初级群体中社会控制的重要意义[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李庆;;民工城市适应的典型案例与场域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03期
5 潘泽泉;;现代化与发展主义语境中的农民工发展困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袁同凯;;在异域做田野:老挝的经历——兼论田野资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奈仓京子;;“他者”的文化与自我认同[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白友涛;;社会学视野下的回族学——也谈回族学的学科属性[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6期
9 孙信茹;杨星星;;媒介在场·媒介逻辑·媒介意义——民族传播研究的取向和进路[J];当代传播;2012年05期
10 徐习文;;论日本对中国端午文化的接受[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王启富;史斌;;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殷晓蓉;;芝加哥学派的城市交往思想——现代城市人际传播研究的开端[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4 任路;;村民集体毁约的行动逻辑——广东南村的实践表达[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3 高法成;孝与养的失衡[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5 李利;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李昱;中国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和谐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汤芷萍;土地制度变迁中的城乡一体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彭栓红;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姜立强;北村社会制度[D];上海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阳阳;外来媳妇的夫妻关系及其社工介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杨帆;“最后的”邻居[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李静静;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保障模式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4 王娜;亲密关系和经济理性的相遇[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苏晓升;西北少数民族社区的健康信息传播[D];兰州大学;2011年
6 马妍妍;现代传媒与回乡穆斯林生活世界[D];兰州大学;2011年
7 宋宇;看不见的社区:一个珠三角彝族劳工群体的生活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罗小红;落叶归根:台湾老兵口述史个案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李翠屏;少数民族流动妇女的边缘性叙事[D];云南大学;2011年
10 杨金丽;城市自主创业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朝晖;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人类学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界[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7期
3 李亦园;从民间文化看文化中国[J];中国文化;1994年01期
4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5 曹树基;中国村落研究的东西方对话——评王铭铭《社区的历程》[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兆荣;;民族志“书写”:徘徊于科学与诗学间的叙事[J];世界民族;2008年04期
2 麻国庆;;民族志经验反思[J];思想战线;2006年02期
3 王建民;民族志方法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J];思想战线;2005年05期
4 高丙中;人类学反思性民族志研究:一个范式的六种尝试[J];思想战线;2005年05期
5 高丙中;;民族志是怎样“磨”成的?——以贝特森的《纳文》为例[J];思想战线;2008年01期
6 杨利慧;;现代口承神话的传承与变迁——对四个汉民族社区民族志研究的总结[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7 周歆红;;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的“他山之石”——透视“人类学德国研究”[J];思想战线;2008年01期
8 王鉴;;教育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9 王建新;;后社会主义研究新视角——评吉田世津子《中亚农村亲属关系网络——吉尔吉斯斯坦经济转型的人类学研究》[J];思想战线;2009年05期
10 李春霞;彝民通过电视的仪式——对一个彝族村落“电视与生活”关系的民族志研究[J];思想战线;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陈力丹;王晶;;节日仪式传播:共同信仰的维系与嬗变——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的民族志调查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2 曹晋;;中国大陆另类媒介的生产:以《朋友通信》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杨利慧;;民间叙事的表演——以兄妹婚神话的口头表演为例,兼谈中国民间叙事研究的方法问题[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5 王建新;;民族宗教研究的理论创新及拓展[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6 安德明;;家乡——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一个起点和支点[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祁进玉;;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1978~2008)[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刘锐;;电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恩施州石栏村的民族志调查[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9 刘新利;;民族志方法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铭铭(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2 记者 赵志研;中保两国学者共同探讨当代社会危机问题[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戈怡;博物馆里的民族志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刘苏里;《变革》:一个典范文本的产生[N];江淮时报;2006年
5 王建民;中国人类学向何处去?[N];中国民族报;2006年
6 管建华;和郑苏谈民族音乐学[N];音乐周报;2001年
7 闻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以公民社会的存在和维系为己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杜靖 青岛大学社会学系;“宗族社区”与“村落共同体”源流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北京师范大学 杨利慧;民间叙事的传承与表演[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实习记者 李杨乐;建设有西南民族特色的民族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欣;内蒙古地区“潮尔”的声音民族志[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2 张晓佳;女性经验对民族志文本生产的影响途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付广华;修复“自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罗易扉;写文化之后意义关怀[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5 李红婷;无根的社区 悬置的学校[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迟玉花;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7 崔应令;性别关系变迁研究:从传统到现代[D];武汉大学;2009年
8 周小艺;兴盛、衰落与重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刘冬梅;造像的法度与创造力[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杨红;拉祜女童的教育选择[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静;互联网环境下的民族认同[D];汕头大学;2010年
2 刘立;电视·头面人物·博物馆—传播媒介与拢嘎寨的日常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翟淑平;饭局:共餐的延续[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李霞;锡都个旧:资源开发与族群认同[D];中山大学;2010年
5 张楠;沙村的媒介:“扁平化”村庄中的信息立体传播[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Kerry Arnot;中国作为抗俗在线[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技文;祖先之荫庇[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徐曦;走进他者的世界[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9 白林文;清代私撰贵州“苗”族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凌飞;“学困生”个案的人类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66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666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