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点、原则与类型
本文选题:田野调查 切入点:特点 出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人类田野调查的特征主要有长期性、参与性和深入性。人类学田野调查通常有四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尊重性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划分,田野调查可分为多种类型。从调查内容划分,可分为综合调查、专题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四类;从是否带着理论假设划分,可分为无理论假设的调查和有理论假设的调查两类;从是否有问题取向划分,可分为无问题取向的调查和有问题取向的调查;从调查地点的数量划分,可分为一点调查和多点调查两类;从时间的角度划分,可分为历时性调查和共时性调查两类。面面俱倒的综合性调查不适合当代中国社会,带着问题调查有利于撰写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带着理论假设调查有利于检验理论、修正理论或创建新理论,多点调查有利于归纳理论或法则。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fieldwork are long-term, participatory and deep.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usually has four principles: objectivity principle, scientific principle, systematic principle and respect principle.From different angles, fieldwork can be divided into many types.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the investigation,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special investigation, typical investigation and case investigation, and from whether or not it is divided with theoretical hypothesi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investigation without theoretical hypothesis and the investigation with theoretical hypothesis.In terms of whether there is a problem orientation, it can be divided into an investigation with no problem orientation and a survey with a problem orie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survey site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a single survey and a multi-point survey; and a divis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ime.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diachronic survey and synchronic investigation.A comprehensive survey with a face to face is not suitable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 survey with questions is conducive to writing high-quality investigation reports, and surveys with theoretical hypotheses are conducive to testing theories, revising theories, or creating new ones.Multiple investigations are conducive to inductive theories or law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分类号】:C912.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潇潇;;国际化:以民族志书写的名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丹麦电影的主题突破[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李志凯;;心理特征的文化差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1期
3 沙丹;刘桂宏;;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8期
4 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车延芬;;揭秘“舞蹈人类学”——读《人类学与人体运动:舞蹈的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应杰;;论巴塘弦子舞蹈“传统·典范组合课”教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卢剑锋;;“民族志”与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研究初探[J];今传媒;2008年07期
8 张翠霞;;多维视野中的“歌”与“歌会”及其文化阐释——剑川石龙白族调与石宝山歌会的调查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王琰;;民族志在电视国际传播受众研究中的运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李银兵;甘代军;;文化的记忆、复兴与反思——关于花腰傣花街节的文化人类学阐释[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郭云忠;;法学实证研究的种类及其地点选择[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吴成立;;民间组织与宗教:藏区乡村的社会控制——以西藏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为例[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3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长平;;民族学与生育文化[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杜倩萍;当代中国草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吐尔地·卡尤木;维村社会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张雯莉;劳燕分飞为哪般?[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雷晴岚;(亻革)家“哈冲”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赵鹏;泸沽湖畔走婚文化的当代抉择[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学武;生态移民中政府权威与民间社会运作体系的互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李利;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茆晓君;风雨中的飘摇[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贫;那卡壮族“戒邦”仪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贤军;广西白裤瑶村落体育文化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孟振兴;大瑶山盘瑶木薯酒工艺的科技人类学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唐仕军;q"土窑工艺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马小平;人类学视野下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方世勇;文化权力合法性建构的情境与过程[D];吉林大学;2011年
7 黄一川;“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佛教仪式中的交换[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翟清菊;仪式与礼单:农民随礼行为中的互惠原则[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兵强;村落社火活动的文化功能探析[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雷铭;《仪礼·士昏礼》的文化学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国一;民族调查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和田野调查的科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2 黄柏权;土家族田野调查回顾[J];民族研究;2002年06期
3 陈兴贵;;中国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6期
4 潘年英;;土著者说[J];百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龚世扬;;颜复礼、商承祖与《广西凌云瑶人调查报告》[J];民族论坛;2010年12期
6 包·赛吉拉夫;田野调查对蒙古学研究的作用[J];内蒙古统计;2002年06期
7 钟柳群;;田野调查现场进入方式与民族志作品的信度、效度关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冯学红;;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几个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9 代帆;;近三十年中国人移民菲律宾原因探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年01期
10 尹稚;;救灾规划须注重田野调查 遵循科学规律[J];城市规划;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曙华;;《徐霞客游记》的民族学价值[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2 罗志华;;神缘: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地的一条文化纽带——永定西觉寺的田野调查[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云水;;论西藏错那勒布门巴族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思考[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4 王欣;;马长寿先生的康藏研究[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5 岑贤安;;壮族麽教信仰探析[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6 冯瑜;;从两份家谱看“帕西傣”的形成[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杨文炯;;现代化和消费:都市回族社区研究的新视点——读美国人类学者玛丽丝《在北京和麦加之间》一书[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何其敏;;民族教育选择的张力——以回族阿拉伯语学校为个案[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一集)[C];2006年
10 吴成立;;民间组织与宗教:藏区乡村的社会控制——以西藏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为例[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博导 何星亮;《海南回族的历史与文化》序[N];海南日报;2008年
2 刘大可;传统处理方式的现代启示[N];中国民族报;2004年
3 陈建樾;海峡两岸的台湾原住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丹东市文化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刘桂腾;文本:中国萨满音乐文化田野调查[N];丹东日报;2008年
5 民族所 何星亮;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春海;“用脚做学问”的民族学学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牛锐;蔡元培:研究民族学以终老[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揣振宇;推动中国民族研究事业进一步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李静;一个羌族研究者对汶川大地震的关怀[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赵岚;发展中的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臣玲;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关丙胜;族群的演进博弈:中国图瓦人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王海飞;文化传播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变迁[D];兰州大学;2008年
4 梁中桂;尔卜羌寨村民的神圣感[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骆桂花;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与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李晓斐;文化与民间权威[D];南京大学;2012年
7 臧颖;俄罗斯民族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伏丽芸;回汉通婚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2 周慧慧;闽东畲族汉化进程中的文化发展与遗失[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月宝;圈内圈外:民间信仰的制度性结构与运作机制[D];云南大学;2013年
4 曾光;掸族起源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5 朱云霞;族群的认同、诠释与重构[D];西南大学;2010年
6 何良俊;何谓侬人?[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7 朱焕;桂东南客家育俗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若愚;“夷汉杂处”——一座边地古城的政治、族群与文化[D];厦门大学;2009年
9 张慧芳;盘瑶婚礼消费文化特例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10 刘涛;花蓝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人类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03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03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