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从《荆楚岁时记》看南朝荆楚地区的节日饮食习俗

发布时间:2018-04-03 06:09

  本文选题:荆楚岁时记 切入点:荆楚地区 出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的饮食习俗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区域特色,《荆楚岁时记》一书对其节日饮食习俗给予了全方位描述。利用饮食人类学的视角与饮食习俗的象征意义,将南朝荆楚地区的节日饮食习俗分为象征食物、象征饮食器具和象征饮食行为三方面,探析节日饮食与维持人类基本需求、宗教信仰的关系,以及节日饮食习俗的变迁与馈赠行为。该时期荆楚地区的节日饮食习俗拥有神圣性、严肃性和有节律的特点,以及具有满足人们对营养的需求,表达畏敬之情,维持社会交往和整合社会功能等多重涵义。时下人们感到节日民俗渐淡,正是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缺失所导致的结果。
[Abstract]:The eating customs of Jingchu area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have distinct time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ook Jing Chu Chronicles gives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the festival eating custom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od anthropology and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eating customs, the festival eating customs in Jingchu area of the Southern Dynast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symbolic food, symbolized food utensils and symbolic eating behavior,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estival diet and maintain the basic needs of human being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belief, as well as the changes of holiday eating customs and gift behavior.The festival eating custom in Jingchu area of this perio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credness, seriousness and rhythm, and has many meanings, such as satisfying people's demand for nutrition, expressing fear of respect, maintaining social intercourse and integrating social function.Nowadays, people feel that festival folklore is fading,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lack of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基金】:安徽省合肥市2011-201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研究”(hfsk11-12d44) 安徽大学学术创新团队项目“社会学与安徽城乡社会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SKTD008A)
【分类号】:K89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道和;;《荆楚岁时记》岁首占候风俗的文献考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01期

2 叶舒宪;饮食人类学:求解人与文化之谜的新途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萧放;岁时生活与荆楚民众的巫鬼观念——《荆楚岁时记》研究之一[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陈光新;中国饮食民俗初探[J];民俗研究;1995年02期

5 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述论[J];民俗研究;2000年02期

6 陈运飘,孙箫韵;中国饮食人类学初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7 瞿明安;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深层结构[J];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03期

8 彭兆荣;肖坤冰;;饮食人类学研究述评[J];世界民族;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宁;钱永平;;现代化进程中的羌族文化研究——以羌族“释比”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汤夺先;;略论学科意义上的生态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高琪;;生态人类学学科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郑彩云;熊慧勇;吴志刚;;先秦政治救灾制度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张捷;;“黑”词义与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6 毕红刚;;中国文学自觉考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陈智勇;;先秦时期的昆虫文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杨辉;;先秦礼教与乐教之关系及地位变迁考[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叶舒宪;“大荒”意象的文化分析——《山海经·荒经》的观念背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何九盈;《庄子》札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时仪;;略论汉语字与词的互动[A];“汉语与汉字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C];2008年

2 孔令会;;使中国味飘向世界的若干思考[A];“科技创新与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8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华;;说“举祷”——兼论楚人贞祷的时间频率[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林志鹏;;释楚系简帛中的“弼”字——兼论车蔽之形制及别名[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李若晖;;诸子出于王官说平议——春秋时期世官制度之崩颓与褚子兴起[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6 杨天宇;;杜子春对《周礼》今书的校勘及郑玄对杜校的取舍[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7 iJ天宇;;郑司农注《周礼》所用“读为”术语考辨——兼评段玉裁对“读为”术语的界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8 宫浩钦;;产品中的社会分层结构[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9 谢小冬;王希隆;周瑞霞;马克君;;回族学研究新视角——分子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在回族学研究中的应用初探[A];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黄震云;;孔子的司法实践与法制思想[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殷慧;朱熹礼学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苏日嘎拉图;满蒙文化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 张晓琼;变迁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陈立明;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王铁志;德昂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赵德光;现代化进程中云南石林阿诗玛文化的转型与重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任俊华;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亚光;周代荒政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秀玲;清末民初鄂伦春族文化变迁研究(1895-191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蒋晓艳;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旭;李文pだ裱枷胙芯縖D];湘潭大学;2010年

6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曹宁;从《后汉书》重新审视东汉政府对羌政策[D];西北大学;2011年

9 黄兰;不交易的“交易者”:广西隆安县南圩镇亥日的牛中[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张明坤;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服饰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光宇;“人日创世神话”献疑[J];楚雄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2 肖坤冰;;帝国、晋商与茶叶——十九世纪中叶前武夷茶叶在俄罗斯的传播过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叶舒宪;饮食人类学:求解人与文化之谜的新途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马文·哈里斯 ,叶舒宪;圣牛之谜──饮食人类学个案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吴燕和;港式茶餐厅——从全球化的香港饮食文化谈起[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谭少薇;港式饮茶与香港人的身份认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张展鸿;客家菜馆与社会变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徐新建;王明珂;王秋桂;徐杰舜;彭兆荣;邓启耀;;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关于饮食人类学的对话[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谭志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刘志扬;饮食、文化传承与流变——一个藏族农村社区的人类学田野调查[J];开放时代;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国利;回族饮食习俗[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年03期

2 叶涛;《金瓶梅》饮食习俗管窥[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张恒;;《白鹿原》饮食习俗的文化内涵[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年07期

4 陈学红;;浅析藏族饮食文化[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黄岚;;从考古学看高句丽民族的饮食习俗[J];东北史地;2004年09期

6 谢菲;;论“三位一体”民俗符号体系下饮食民俗的表达[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东盟各国习俗[J];金色年华;2008年01期

8 杨萍;侯旭;;《歧路灯》中的饮食习俗[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白山·纳马孜别克;;浅谈哈萨克族饮食习俗对民族进步的影响[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邱智鸿;姚月圆;;梅山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前景初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瑞峰;;从汉画图像看汉代饮食习俗[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2 郭瑛;;郭厝回族村饮食习俗杂谈——兼谈其服饰和节日习俗[A];惠安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3 周瑞海;;中国共产党早期尊重清真饮食习俗的政策及其实施[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李炳泽;伍隆萱;;布依族吃狗肉源流探[A];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5 林楠;;福建古代岁时养生文化[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马东平;;回族饮食习俗的地域性阐释——以河州八坊为例[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7 王琳;许萌;;简述中原地区汉代陶灶的图像审美[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沈士良;;食文化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A];食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陈元煦;;惠安百崎郭姓回族的习俗[A];惠安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10 张秀荣;;满族的饮食文化对北京地区的影响[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风俗史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管仁成;饮食习俗改革从源头抓起[N];联合日报;2009年

2 梁民;各国饮食习俗[N];中国水利报;2002年

3 田心;圣诞饮食习俗小介[N];保健时报;2003年

4 胡爱娟;各国饮食习俗漫谈[N];中国旅游报;2002年

5 西德;少数民族春节饮食习俗[N];中国特产报;2000年

6 黄河;华锐藏族的饮食习俗[N];西藏日报;2004年

7 王长平;新疆民族的饮食习俗[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年

8 黎丹;世界新年饮食习俗拾趣[N];大众科技报;2001年

9 孔润常;纳西族的饮食习俗[N];大众科技报;2005年

10 张正明;楚俗的异同流变[N];湖北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粟;周代饮食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刘朴兵;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何艳杰;中山国社会生活礼俗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现红;赵国的饮食习俗[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段雅芹;荆楚地区旅游小城镇景观设计初探[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汤春华;博白客家节日饮食习俗的调查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春艳;陆川县客家饮食习俗的文化适应与传承困境[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金洪霞;中国饺子食俗文化与象征意义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李晓琴;赵国与中山国饮食习俗比较[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黄林;博白县客家饮食习俗调查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扎桑;卫藏地区特色饮食与饮食习俗探析[D];西藏大学;2010年

9 白萨茹拉;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人居住和饮食习俗的变迁[D];内蒙古大学;2004年

10 张红旭;江头洲村生活习俗调查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03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03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5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