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国境内的金齿诸蛮
本文选题:南诏国 切入点:金齿诸蛮 出处:《思想战线》2015年06期
【摘要】:有唐一代,南诏国境内的百越系民族被记为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棠魔蛮、茫蛮、白衣等,其共源于汉晋时期的鸠僚;主要分布于南诏国的永昌、开南、镇西、银生节度等辖境内。现有研究多从其源流与分布、文化等进行过梳理和分析,但由于其研究视角使然,对南诏时期金齿诸蛮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尚有拓展的空间。此外,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当时的金齿诸蛮随着其社会、经济、文化、手工业等的发展,已以特殊的方式对自我进行了表征,其内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南诏国势力向西、向南的不断扩展,金齿诸蛮等百越系民族渐次纳入南诏国治下,成为南诏国战时的重要倚重力量,并成为南诏西南门户的守卫者。南诏时期金齿诸蛮的民族关系具有多元特点:与南诏国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政治方面;与濮人系民族、氐羌系民族等杂处,民族关系密切;金齿诸蛮等百越系民族分布区是南诏国与古中印半岛往来的重要交通孔道,加之与古中印半岛多民族同源之故,使其与骠国等域外民族亦有了密切联系。
[Abstract]:In the Tang Dynasty, the Baiyue nationalities in Nanzhao were recorded as Black-toothed Man, Golden Tooth Man, Silver Tooth Man, embroidery foot Man, embroidery Mian Man, Begonia Mann, Mang Man, White clothes, etc.,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staff of the Han and Jin dynasties; mainly distributed in Yongchang, Kainan of Nanzhao.Town West, Yinsheng Festival and other jurisdiction over the territory.Most of the existing studies have been combed and analyzed from its origin, distribution and culture, but due to its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re is room for expansion of the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thnic relations of the Golden teeth in Nanzhao period.In add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ts society, economy, culture, handicraft and so on, the "Golden teeth" at that time had characterized itself in a special way, and its inter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not balanced.With the expansion of Nanzhao's power to the west and to the south, the hundred Yue nationalities such as the Golden teeth were gradually brought under Nanzhao,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Nanzhao's war, and became the guardian of the gateway to the southwest of Nanzhao.In Nanzhao period, the ethnic relations of Jin Yan and Ju Man are diverse: the relationship with Nanzhao is mainly political,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u people, the Di and Qiang nationalities, and so on.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hundred Yue nationalities of the Golden Tooth Juben is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channel between Nanzhao and the ancient Sino-Indian Peninsula, and it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verseas nationalities such as the Pyu nationality because of its multi-ethnic homology with the ancient Sino-Indian Peninsula.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云南省“十二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规划项目“南诏国、大理国史研究”阶段性成果(ZD2011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南乌蛮史研究”阶段性成果(11CMZ014)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研究成果 云南大学青年英才培育计划资助项目 云南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申旭;南诏境内的民族及其族属研究[J];东南亚;1989年01期
2 江应梁;;古代文献中记录的傣族[J];中国民族;1962年04期
3 刘稚;浅谈茫蛮部落的族属[J];思想战线;1982年01期
4 周裕栋;茫蛮名实综议[J];思想战线;1991年05期
5 桑耀华;;茫蛮和金齿族属试论[J];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晓飞;;傣泐古文化历史渊源探秘[J];版纳;2006年Z1期
2 肖正伟;;诸葛亮永昌遗迹考疑[J];保山师专学报;2007年03期
3 陈丽萍;;论异牟寻腾冲筑(车攵)化府之历史价值[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4期
4 耿德铭;;哀牢族属百年争议的再认识[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李正洋;;“腾越当汉唐时早为内地”考[J];保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格勒;略论藏族古代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J];中国藏学;2002年04期
7 杨薇;李子贤;;九隆神话:文献记载与民间口头传承之流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陈子丹;王旭东;;略论傣族封建法规档案的产生及特点[J];档案学通讯;2010年03期
9 杨鸣岐;;傣族泼水节考辩[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10 张建章;;试论云南边疆民族宗教与法律的关系[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瞿明安;;傣族、白族、基诺族文化适应机制的比较研究[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2 虎月放;;傣文文献《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3 安琪;;中国南方“汉臣赐鼓”传说的成因及流变考[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文兵;帝国深入西南边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杨永福;滇川黔相连地区古代交通的变迁及其影响[D];云南大学;2011年
3 于秀情;明朝经营百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4 张宏宏;平地女性与山地女性[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 赵建忠;近现代西双版纳傣族经济政治研究(1840-1949)[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金东朝;中国云南大理白族传统宗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朴永光;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冯昆思;试论云南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张晓琼;变迁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10 蔡华;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贝维静;滇桂民族手工造纸技术多样性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莉;云南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刘玉鲜;傣族与云南其它民族干栏民居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建伟;曼贺村水利灌溉与聚落空间形态演化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柯;强势文化碰撞中的传承与流变[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黄鹏;云南民间制陶的调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张婷;西双版纳多民族学校中不同民族学生发展状况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温跃强;云南少数民族戏曲生存现状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9 金红;云南孟连傣族宣抚土司礼仪音乐调查与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李娟;大沐浴花腰傣稻米文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江应梁;;古代文献中记录的傣族[J];中国民族;1962年04期
2 李绍明;巍山文物与南诏历史——南诏统治者系出彝族新证[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剑;汪亚光;;论南诏的法律制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张晓辉;南诏国法律制度研究[J];比较法研究;1992年Z1期
3 李剑;;论南诏的法律制度[J];民族法学评论;2009年06期
4 金少萍;南诏故都──太和村[J];民族工作;2000年08期
5 朝霞;畅游南诏风情岛[J];今日民族;2002年03期
6 梁晓强;;南诏职官制度述论[J];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2010年00期
7 马燕敏;;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法律制度比较[J];大理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8 李昆声;;南诏农业雏议[J];思想战线;1983年05期
9 陈征平;南诏社会性质新探[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管彦波;试论南诏的军事制度[J];思想战线;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剑;;论南诏的法律制度[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2 张庆芬;;浅谈南诏国[A];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陆离;;大虫皮考——兼论吐蕃、南诏虎崇拜及其影响[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4 席会东;;华夷圣俗间际——日本南诏学研究述评[A];中国古都研究(总第二十五辑)[C];2012年
5 张星高;;蒙]糙嫱龈潘礫A];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金;;谈南诏文化与巍山旅游永续发展——以巍山南诏文化旅游开发为例[A];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耀;《南诏的辉煌》发行仪式在关举行[N];大理日报(汉);2007年
2 王天玺;南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何金龙;南诏太和古城的历史纵深[N];云南政协报;2010年
4 余述祥;南诏铁柱略考[N];大理日报(汉);2012年
5 本报记者 辛向东邋通讯员 刘家进 刘绍德;追寻南诏历史遗迹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N];大理日报(汉);2008年
6 南方;打开南诏历史大门的金钥匙[N];云南政协报;2000年
7 张泉;南诏大理王陵在何处[N];云南日报;2006年
8 伍皓 刘娟 王研;神秘古国留遗案,南诏大理没王陵?[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9 李连海;巍山县城与“南诏故都”[N];大理日报(汉);2010年
10 整理 周芳;石钟山石窟呈现南诏风韵[N];中国民族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姜丹;《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2 朴城军;南诏大理国观音造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3 杨永福;滇川黔相连地区古代交通的变迁及其影响[D];云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圆恒;南诏的民族政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2 金程程;南诏和唐使者往来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3 杨文佣;南诏国刑事法律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4 杨晨飞;南诏文化对云南民族传统体育演进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赵春霞;南诏与唐朝文化交流论述[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杜丽理;南诏与唐朝、吐蕃及东南亚地区关系述论[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崔紫君;唐中央与南诏关系述评[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评;对南诏国军事体育发展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李秋华;唐与南诏和战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10 马丽云;佛王与本主:南诏国王造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06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06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