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南诏的文化交流与场景性认同构建

发布时间:2018-04-04 19:53

  本文选题:南诏 切入点:唐朝 出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摘要】:南诏通过文化交流而构建的认同是一种多重性的认同,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点。南诏对唐朝政治军事文化的模仿是南诏构建与唐朝政治认同的制度性选择,使南诏能呈现出唐王朝国家的整体性特征。南诏通过文化交流而形成的多元文化格局以及通过与吐蕃的文化交流形成的体现吐蕃特点的告身制度和大虫皮制度为其场景性认同构建提供了文化基础,而唐朝羁縻政策的发展则为其提供了制度空间。在此基础上,南诏根据与唐蕃关系的调适、变化和需要来适时呈现相应的通过文化交流而获得的文化特征。
[Abstract]:The identity constructed by Nanzhao through cultural exchange is a multi-fold identity with obvious instrumental characteristics.Nanzhao's imitation of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institutional choice of Nanzhao's construction and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which enables Nanzhao to present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ng Dynasty.The multicultural pattern formed by Nanzhao through cultural exchange, and the system of suspecting body and insect skin formed through cultural exchange with Tubo provide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cene identity.The development of Jimi policy in Tang Dynasty provided it with institutional space.On this basis, Nanzhao presents the corresponding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btained through cultural exchange according to the adjustment, change and need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nzhao and Tang.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大学;
【基金】:云南省十二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规划项目:“南诏国、大理国史研究”(项目编号:ZD201101)
【分类号】:K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潭;“中日韩文化交流与互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J];当代韩国;2000年01期

2 黄意明;新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我们的选择[J];华夏文化;2000年03期

3 蒋伟明,薛克翘;中印文化交流五十年——回顾与思考[J];南亚研究;2000年01期

4 张静燕;小议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差异[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5 陈先元;跨文化交流的动因、趋向和形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东山;文化交流要保持主体地位[J];政工研究动态;2000年04期

7 陈漱渝;文化交流应趋利避害[J];党建;2001年09期

8 李春雷;关于文化交流问题的思考[J];华夏文化;2001年02期

9 李权时;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论文化交流[J];求是;2002年16期

10 闵惠泉;面对跨文化交流的挑战——写在《文化间的交流》中译本出版之前[J];现代传播;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日本举办《诞生!中国文明》中、日文化交流演出[A];中国演员(2010年第4期总第16期)[C];2010年

2 李孝祺;洪捷;;拓展榕台文化交流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3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4 李北海;;关于加强中拉历史文化交流的几点想法——在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杨奇友;;扩大文化交流 增强自身实力[A];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C];2008年

6 叶朗;;在文化交流中展示中华文明的普世价值[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7 林被甸;;跨越太平洋:中国与拉丁美洲的文化交流[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程德;;澳门举办“中西方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9 ;探索艺术规律 推动文化交流[A];黑龙江省社科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C];2010年

10 吴文英;蔡祖南;;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引智干部的必备素质[A];北京高校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文集(第一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英春邋顾艳;李屹会见欧洲哈萨克文化交流协会客人[N];新疆日报(汉);2007年

2 记者 王义才邋实习生 黄德新;日本关市文化交流代表团抵黄[N];黄石日报;2008年

3 记者 常振科;以文化交流带动经济交流[N];运城日报;2009年

4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 黄峻 本报记者 罗蓉婵 杨凡 采访整理;深化文化交流合作增强软实力[N];云南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次仁龙布 普布旺堆;雅砻物资文化交流节举行[N];山南报(汉);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文健 梁军;力争把雅砻物资文化交流节办成西藏品牌节日[N];西藏日报(汉);2010年

7 章雅丽 记者 邓腾;爱尔兰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来宜访问[N];宜春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曹静;文化交流的心态、姿态与动态[N];解放日报;2012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樊炜;文化交流让我们的心靠得更近[N];中国文化报;2012年

10 ;湖北·武汉台湾周成重要品牌 文化交流不断深化[N];湖北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玉梅;中国艺术的西方当代媒体观察[D];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

2 李晓斌;历史上云南文化交流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云华;中俄文化交流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董贺源;当代韩中大众文化交流扩大方案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园园;构建中西方文化交流之“天桥”[D];山西大学;2015年

4 张丰雷;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民间文化交流现状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5 马文奎;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临夏市T拱北砖雕图案象征意义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李丽;论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D];新疆大学;2015年

7 郅耀河;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民间文化交流现状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8 李彤彤;“一带一路”中的文化交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年

9 望路(Vorgelegt von);核心文化标准在中德大学生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及其对策[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伍洲扬;明代中国云南与缅甸的文化交流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11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11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2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