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人——东莞彝族工头及其社会功能
本文选题:彝族 切入点:工头 出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摘要】:20世纪90年代晚期以来,大量彝族口逐步迁至东莞打工,在他们中形成了一些工头。这些工头作为"中间人"实现与当地非彝族群体互通与共处,并以此间接性融合的方式在当地扎根下来。工头在此间形成一定体系,发挥着劳务中介、族群文化交流媒介和劳务纠纷代言人三种具体的功能。工头作为"中间人"的功能是多元群体在移民社会重组过程中自发生成的彼此互通的重要方式,是该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种需要。然而,工头本身在此过程中又在固化、形塑和再造新的群体边界。
[Abstract]:Since the late 1990s, a large number of Yi people have gradually moved to Dongguan to work, forming some foremen among them.These foremen act as "middlemen" to intercommunicate and coexist with local non-Yi groups, and take root in this way of indirect integration.The foreman forms a certain system here, exerting three specific functions: labor intermediary, ethnic cultural exchange medium and labor dispute spokesman.The function of foreman as a "middlema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multiple groups t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spontaneously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reorganization of immigrants, and is a need for the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society.However, the foreman itself is solidifying, shaping and reconstructing new group boundaries in the process.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农民人口流动调查研究:缘起、现状及理论意涵研究”(项目编号:11AMZ00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城市化和空巢化:西部少数民族农村人口东流的缘起、路径、后果及意涵调查和分析”(项目编号:1112KYZD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中国移动因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双向流动的影响和管理服务需求研究”(项目编号:0910KYXJ01)阶段成果
【分类号】:C95;C9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欢;国际移民学研究:范畴、框架及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马宁;羌族火葬习俗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马戎;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马戎;从王桐龄《中国民族史》谈起——我国30年代三本《中国民族史》的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常金仓;论现象史学[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张沁洁,聂爱文;从人口迁移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的特点[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陈茗,陈若愚;日本迈向“移民大国”的蹒跚步履:历史、现状和展望[J];东南学术;2005年04期
9 吕云芳;从外来移民到本地少数族裔——印度阿萨姆邦的尼泊尔移民发展历程[J];东南学术;2005年04期
10 曾少聪;曹善玉;;华人新移民研究[J];东南亚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朱凌飞;丁桂芳;;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民族文化——对电影《花腰新娘》的人类学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曾少聪;王晓静;;美国亚裔族群的形成与发展[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常金仓;;中国史学的现代使命[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尼瓦尔.赛买提;维吾尔民间禁忌研究[D];新疆大学;2001年
2 唐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朱慧玲;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D];厦门大学;2001年
4 德全英;民族区域自治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石毅;从家长制到自由放任[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黄剑波;“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高洪;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铁志;德昂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特木尔巴根;雪山蒙古人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慧琪;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萍;戏剧人类学及其视野下的环县道情皮影戏[D];兰州大学;2007年
3 汤燕;中国非正规渠道移民的现状、成因及趋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钊;旅游移民研究体系分析及九华山旅游劳工转移和移民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5 崔向升;从临时劳工到公民[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徐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市流动人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周淑瑾;於梨华文学作品与海外华人的再社会化[D];福州大学;2002年
8 张爱球;诉讼功能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9 焦建华;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前10年的新中经贸关系[D];厦门大学;2002年
10 牛敏;高技术人才国际流动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秀容;东南亚华人族群融入移入国主流社会的比较研究——以印尼与泰国作对比分析[J];地理研究;2001年03期
2 郭星华,杨杰丽;城市民工群体的自愿性隔离[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李景治;熊光清;;中国城市中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胡书芝,吴新慧;生存在边缘——对青年民工社会融入状况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登荣;经济生活与社会文化变迁——对云南坎村彝族的考察[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阿伍;彝族的族称[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3 庹修明;黔西北彝族毕摩经典中的文化图象[J];民族艺术研究;1997年03期
4 李晓莉;永仁彝族社会考察──直苴“取西”组织的调查[J];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S1期
5 刘高平;博士、 硕士、学士——巴莫仨姊妹[J];人民论坛;1995年06期
6 王路平;论彝族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更新和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紫萍;赵芳;徐恒誉;;南诏故地逢盛世 千年古都焕异彩——热烈庆祝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J];今日民族;2006年11期
8 郑宜君;威宁彝族传统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探析[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9 郝瑞;再谈“民族”与“族群”——回应李绍明教授[J];民族研究;2002年06期
10 冯良;;彝娘汉老子[J];中国民族;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赫章彝族辞典[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2 潘正云;马林英;;凉山彝族女童教育应为特别关注的领域[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3 罗世勋;;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与水西及周边地区彝族的汉文化教育[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4 赵殿桦;;对昆明市少数民族干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A];“两个共同”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芳礼;;从布依族《古谢经》看历史上各民族友好关系[A];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6 陈英勇;;情系民族团结 抓好学会工作[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文昌;“彝俗会”,瓦几瓦![N];凉山日报(汉);2010年
2 宋明;在“统一”的呼声中 迎来彝历新年[N];凉山日报(汉);2009年
3 记者 张涛;祝愿彝族同胞生活越来越好[N];甘孜日报(汉文);2010年
4 叶剑波 记者 袁丽霞;在重建中跨越 在跨越中发展[N];雅安日报;2009年
5 宋明;四川凉山各界呼吁统一彝历新年[N];西部时报;2009年
6 崔珠峰 赵帅 朱辉;彝族兄弟禹城遇亲人[N];德州日报;2010年
7 张鸣;无锡援助喜德贫困学生[N];凉山日报(汉);2010年
8 沈良斌;搬迁扶贫工程竣工 彝族群众乔迁新居[N];云南日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阿力色呷 秋丽;彝乡布拖的古道热肠[N];凉山日报(汉);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钟源;西昌市庆祝彝历新年[N];凉山日报(汉);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然;穿青人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李春霞;电视与中国彝民生活[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峻妮;改革开放以来峨山彝族传统观念的变迁与思考[D];清华大学;2005年
2 谭春霞;云南省D彝族乡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曾辉;民族文化对不同环境适应成果的表达[D];吉首大学;2012年
4 李应芝;彝族拟亲属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金磊;贵州盘县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使用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王晓艳;流动的人群与文化的流动[D];云南大学;2010年
7 龚石彦;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水意象[D];云南大学;2010年
8 何春燕;云南彝族阿哲人“祭龙”活动的当代复兴问题考察[D];云南大学;2011年
9 郭华;政治发展视角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本土非政府组织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10 许沃伦;那马人族群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12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1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