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与历史叙事的多民族交汇——多元史观下的黄土文明
本文选题:黄土高原 切入点:历史叙事 出处:《民族艺术》2015年03期
【摘要】:作为自然地理单位的黄土高原,孕育出多元一体的黄土文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高原的多元构成不仅体现在自然地理和生态区隔上,也表现在文明类型和民族特性上。辽、宋、西夏、金、元时期的黄土高原虽历经战乱,但战争和移民造成了民族和文化的空前融合,为黄土文明多民族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bstract]:As a natural geographical unit, Loess Plateau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The multiple composit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natural geography and ecological areas, but also in the types of civilization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Although the Loess Plateau in Liao, Song, Xixia, Jin and Yuan dynasties experienced war and chaos, the war and immigration resulted in the unprecedented integration of nationalities and cultures,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multi-nationality of loess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K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2 张颔;;古代少数民族在今山西遗踪杂拾[J];晋阳学刊;2009年01期
3 徐新建;;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J];思想战线;2010年02期
4 马金花;山西金代壁画墓初步研究[J];文物春秋;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崇琛;;新闻与文学交融的杰作——《聊斋志异》中的新闻篇章[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赵克生;明代私阉之禁[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朱德军;“民本”思想与儒家“民主”精神的历史演进[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刘光明;;《颜氏家训》中的代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马戎;从王桐龄《中国民族史》谈起——我国30年代三本《中国民族史》的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周文玖;;从“一个”到“多元一体”——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史学史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潘乃谷;;费先生讲“武陵行”的研究思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苏亦工;;公正及公益的动力——从《未能信录》看儒家思想对清代地方官行使公共职能的影响[J];北方法学;2008年01期
10 贾海生;论不其簋铭中的伯氏即南仲[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高春花;;论耻感的道德价值——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林炊利;;教化欲望~*的悲剧——李贽的教育话语抗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石毅;;“大都市研究——社会、人口、文化”专题综述[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50年暨都市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邱文元;;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A];山东省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熹;;明代庶民服饰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6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季芳桐;;论王岱舆对于回汉习俗之沟通[A];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C];2009年
8 覃德清;;中华民族文化学——中国民族学和中国文化研究的全新拓展与整合[A];东方丛刊(1993年第2,3辑 总第六辑)[C];1993年
9 杨q;;从汉代易学论《文心雕龙·隐秀》[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国文论的常与变[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欣欣;现代性体验下苗族乡村妇女的家庭生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家富;清乾隆朝强化“国语”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郝建杰;《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D];上海大学;2011年
9 尹红;广西融水苗族服饰的文化生态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10 李永泉;《儿女英雄传》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璇;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江南大学;2010年
2 徐文翔;《聊斋志异》酒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任朋利;宋祁与仁宗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成倩;郭店楚简与《诗》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刘晓莹;浅论章学诚的语文教育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楼萑蔺;北京东岳庙及其建筑群的宗教文化内涵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白燕斌;明代晋北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邢生;黄庭坚次韵诗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许若茜;山西金墓分区分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赵月梅;当代蒙古族的牧业生产习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舒宪;“大荒”意象的文化分析——《山海经·荒经》的观念背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代尊德;;山西太原郊区宋、金、元代砖墓[J];考古;1965年01期
3 王进先;;山西长治市故漳金代纪年墓[J];考古;1984年08期
4 王银田;;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画墓[J];考古学报;1992年04期
5 叶舒宪;《山海经》神话政治地理观[J];民族艺术;1999年03期
6 严晓辉;;山西长子县石哲金代壁画墓[J];文物;1985年06期
7 杨富斗;;山西省闻喜县金代砖雕、壁画墓[J];文物;1986年12期
8 李全赦;;山西闻喜寺底金墓[J];文物;1988年07期
9 商彤流;袁盛慧;;山西平定宋、金壁画墓简报[J];文物;1996年05期
10 杨富斗;;山西新绛南范庄、吴岭庄金元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3年01期
,本文编号:1720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20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