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云南历史上的族际通婚
本文选题:族际通婚 + 汉族 ; 参考:《学术探索》2014年01期
【摘要】:族际通婚即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促成民族融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之一。在我国,族际通婚主要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相互之间的通婚联姻两种基本类型。本文谨据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族际通婚的历史渊源,汉晋之世夷汉通婚的"遑耶"制度,以及南诏、大理时期和元明以来的族际通婚的历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与社会功能,进行探索讨论和归纳总结以供参考。
[Abstract]:Interracial marriage,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ridges and ties for ethnic integration, is an intermarriage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In China, ethnic intermarriage mainly includes two basic types of intermarriage between Han nationality and ethnic minorities and ethnic minorities.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 relevant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of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intermarriage between ethnic groups in Yunnan frontier ethnic areas, the system of "Yaiye" in the Han and Jin dynasties, and Nanzhao.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inter-ethnic intermarriage in Dali period and sinc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were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for reference.
【作者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退离休处;中国人民大学;
【分类号】:C951;C9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杜成辉;;唐安化长公主南诏和亲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方慧;元代大理段氏总管世次年历考略[J];广西民族研究;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琼;;明清滇志体例类目述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罗勇;;徐云虔《南诏录》佚文及其史料价值[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3 陶亚敏;;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与天启《滇志》之比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4 杨甫旺;;云南少数民族“衣尾”习俗探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张黎波;;出自当事人之手的原始资料——陈灿《宦滇存稿》概说[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薛琳;大理国地藏寺经幢概说[J];大理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7 李银兵;黄治国;;《蛮书》及其史料价值[J];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余定邦;读陈序经教授的《泐史漫笔》[J];东南亚;2004年03期
9 杜凯鹤;赵秀云;;菩萨在云之南:司徒班钦在云南的活动及其艺术影响力[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年02期
10 赖晨;;关于陈[舾晌侍獾睦房际怠嬗肱聿韧旧倘禰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杨文辉;;一部不应被忽略的佤族研究著作——读《滇西边区考察记》[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段跃庆;木霁弘;;汉唐时期云南儒学的特点[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3 刘景毛;;《云南中庆路儒学新制礼器记》评注[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4 刘芳;;客家人与苗族等族群“二次葬”的比较研究[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丹;《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2 杨梅;近代西方人在云南的探查活动及其著述[D];云南大学;2011年
3 邹建达;清前期云南的督抚、道制与边疆治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4 方高峰;六朝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宏宏;平地女性与山地女性[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冯昆思;试论云南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马克继;云南回族农商文化传统与经济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杨煜达;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D];复旦大学;2005年
10 秦树才;清代云南绿营兵研究[D];云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卫钰;康雍时期云南铜矿业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谷慧;雍陶及其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慈平;元代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钱秉毅;明代云南汉文典籍地理[D];云南大学;2011年
5 常明伟;《滇海虞衡志》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6 肖本俊;清代乾嘉时期云南矿区的“山荒”与滇铜业的衰落[D];云南大学;2011年
7 李妹;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8 高国强;《狩缅纪事》校注[D];云南大学;2011年
9 张涛;《蛮书》文献价值浅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10 刘永生;两宋中央与大理政权关系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杜成辉;胡玉萍;;大长和国诗人段义宗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莎·卡尔杜齐;;回族与回教[J];对外大传播;2001年01期
2 梁贞凤;;生活实践提出的迫切要求[J];中国民族;1958年06期
3 阿汗·赛提哈木扎;;“两个离不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J];新疆社科论坛;1992年04期
4 刘先照;;爱国主义与民族问题[J];中国民族;1984年03期
5 毛泽东;;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J];党的文献;2010年06期
6 田波;刘少奇对新中国民族工作的贡献[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03期
7 王丽萍;;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效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创新[J];民主与科学;2005年06期
8 李安辉;;杂散居少数民族妇女权益保障研究——以回族为例[J];民族论坛;2007年02期
9 安静;;对“对中华民族起凝聚作用的核心问题”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10 ;以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改造山区的落后面貌[J];中国民族;196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蒋立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特点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秦素琼;吕志革;邹平;;中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的二十五年回顾与反思[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赵和曼;;试论少数民族华人的若干特点[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沈泽昊;李鹏;;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构成与民族多样性的地理格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牟钟鉴;;汉族要更好地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怀生;;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提出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A];全国少数民族革命史文集[C];1991年
7 毛公宁;;对新疆“7·5”事件所反映出的有关问题的看法[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8 ;创建首都民族基地 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9 苏成;;以民族和谐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代葵;李春;;试析邓小平民族发展观的特点[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马芳;市领导亲切慰问环卫工人和少数民族贫困户[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6年
2 李U,
本文编号:1737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37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