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刍览与现实侧观:中亚维吾尔人追叙
本文选题:中亚维吾尔人 + 迁徙型族群 ; 参考:《世界民族》2013年04期
【摘要】:现今散居中亚各国的维吾尔人是不同历史阶段由我国新疆迁移到当时俄属安置地和苏联中亚地区的移民及其后裔,从迁移类型来看,可分为被强迫性移民、劳务性移民和团聚性移民,反映出维吾尔人系中亚国家非原生性民族,而是迁徙型族群。考察中亚维吾尔人的人口规模、分布格局和身份认同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这一群体与所在国的社会关系、互动影响,及其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关联因素。
[Abstract]:Today, the Uygur people in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re migrated from Xinjiang in China to the Russian resettlement places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Central Asia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From the types of migration,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forced immigrant, labor migration and reunion migration, reflecting the migration of the non original ethnic groups in Central Asia. The population siz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identity of the Uygur people in Central Asia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this group and the host country,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action,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necessary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oup.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中国地缘战略研究”(批准号:08ASH007)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C95;C92-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月;;从《十亿之夜》看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认同的复杂性[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2期
2 李斯特;;传统文化“误用”的政策分析——从耐克广告争议案切入[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3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赵存生;;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菅志翔;;“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黄晓红;;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张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洪霞;;种族冲突·文化界限——战后英国的多元文化政策[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原晶晶;张云昊;;当代民族立义视角下的民族、族性与政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1期
10 陈时见;论比较教育的学科体系及其建设[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震;;论民族精神的历史性与时代性[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2 张凤莲;;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3 叶青;;全球化背景下认同多元化问题研究初探[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4 田文林;;对国际政治中民族分离1问题的多维分析[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兵娟;;中国传媒的三种现代性话语及建构[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7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8 郝时远;;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 group)释义的辨析[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9 海路;徐杰舜;罗彩娟;;族群理论研究文献回顾[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10 张爱凤;;对当代新闻报道理念和实践的另类思考——文化政治学视角下的媒介批评[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0)——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理念、制度与技术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8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9 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方立;跨境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2 任春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文化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阿依古力·依明;哈萨克斯坦民族政策现状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王柳润;观看羌历年[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吴金鸽;少数权利的多元分化与整合[D];河南大学;2011年
7 刘虹;法团主义决策模型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浩然;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变通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翟冬园;贵州瑶山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文化路径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海艳;论20世纪中后期台湾留美作家群创作中的美国形象[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淳元;从维吾尔人准语言的运用中透视其民族性格[J];实事求是;2000年06期
2 孙艳梅;;暴力分子,是我们维吾尔人的敌人[J];兵团工运;2009年08期
3 刘学杰;干馕岁月[J];中国民族;2001年02期
4 章剑锋;;维吾尔项目:北京爱知行研究所 和谐族群的一盏微光[J];南风窗;2009年26期
5 李勇军;黎绪军;;湖南的维吾尔人[J];新疆人大(汉文);2000年01期
6 袁晶;;纵情舞蹈吧,就像没有人观望……[J];今日新疆;2006年08期
7 阿尔斯兰·阿不都拉;赛麦提·艾斯热;;留存于哈密维吾尔族中的古代姓氏和印记[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新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编审 阿布都热扎克·沙依木;包容中正是维吾尔人的传统美德[N];新疆日报(汉);2013年
2 新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编审 阿布都热扎克·沙依木;包容和中正是维吾尔人的传统美德[N];塔城日报(汉);2013年
3 温宪;煽风点火的阴招[N];人民日报;2009年
4 刘国昌;且看热比娅如何自圆其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石树林;走进今日喀什的维吾尔民居[N];中国民族报;2004年
6 自治区文联党组副书记、主席 阿扎提·苏里坦;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弘扬维吾尔优秀传统文化[N];新疆日报(汉);2013年
7 常征;维吾尔族孩子的摇篮[N];中国民族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马亮;中亚维吾尔人的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庆奎英;当代新疆维吾尔人的人生礼仪与宗教认同[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3 布沙热木·依明;哈密市天山乡生产民俗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4 阿不都热合曼·尼牙孜;“巴扎”在维吾尔族社会生活中的作用[D];新疆大学;2012年
5 哈丽达·斯拉木;维吾尔族巴扎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30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830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