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何为民族特色文化_大文化助推大扶贫 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

发布时间:2016-11-24 14:01

  本文关键词:民族特色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报记者  程丽仙  胡克非

    编者按: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涉及的7个省区中,贵州省的相关实践,除了具有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外,还有通过文化扶贫,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那么,作为媒体人,我们要问: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能够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文化产业特别是特色文化产业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多大空间?“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能为区域文化建设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文化报社联合人民日报社,继去年深入四川省采访报道之后,于3月19日至25日,深入贵州省贵阳市、毕节市、六盘水市开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巡礼”(贵州区域)采访活动。深入鲜活的实践,得来的是有触动、有思考的一手素材,收获的是惊喜和快慰。特别是依托后发比较优势,围绕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建设目标,贵州的整个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工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尤为让人难忘。从今日起,本报开设专栏,陆续刊发系列文章,为西部这片热土的发展贡献媒体的力量。

    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涉及的七省区之一,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劣势被分别概括为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三大“长板”,以及脱贫、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三大“短板”。

    那么,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后一个五年,如何发挥文化扶贫的重要作用?如何找准文化定位、明确文化担当,开启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之路?

    3月25日上午11时40分,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徐静从刚刚结束的贵州省委毕节市工作专题常委会议上赶回文化厅,接受《中国文化报》和《人民日报》记者的联合采访。巧合的是,这个会议也提及了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作用,结合这一主题,围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对“十三五”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的助推作用等,专访徐静。

    记者:去年11月举行的贵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对于贵州省的这一文化发展新定位,您是如何理解的?

    徐静: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一方面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是贵州省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必然选择,事关贵州能否实现全面小康、谱写好中国梦贵州篇章这个大局。另一方面,也是对贵州文化特色的深刻把握和体认。贵州文化的内在精神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外在表现是“多”与“和”。我们紧扣决胜全面小康、谱写中国梦贵州篇章的发展大局,提出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目标,非常契合贵州文化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前进方向。

    具体来说,建设文化强省,一要强文化引领,让贵州文化更好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全省社会思潮、社会心态、社会风气的走向产生强有力的引领功能;二要强文化内核,让贵州文化更多更好地表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三要强文化特色,彰显贵州文化“多”与“和”的特色,将其打造成有民族“情”、红色“心”、传统“根”、绿色“衣”的多彩和谐文化品牌体系;四要强文化精品,让文艺创作旺起来、优秀剧目演起来,文化人才强起来;五要强文化产业,切实把文化产业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等。

    记者:围绕找准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的精准坐标,在具体工作层面,省文化厅有哪些施策思路和方案?

    徐静:“十三五”时期贵州文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目标要求,着眼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依托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大文化助推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实施十大文化工程,打造十大文化品牌。

    其中,文化建设的“十大工程”包括:一是实施文化传承脱贫工程,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二是实施文化基础建设工程,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三是实施文化精品打造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竞争力的文艺精品;四是实施文化服务大众工程,统筹好“种文化”“送文化”“养文化”;五是实施文化活动品牌工程,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系列重要文化活动品牌;六是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现保护与利用双赢;七是实施文化数字建设工程,整合文化系统数字资源,建设文化大数据平台,加快文化科技发展;八是实施文化产业促进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群众就业、创业;九是实施文化交流提升工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效率的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格局;十是实施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

    “十大文化品牌”包括:一是打造以阳明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品牌;二是打造以遵义会议为核心的长征文化品牌;三是打造黔东南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品牌;四是打造黔南好花红文化品牌;五是打造黔西南山地文化品牌;六是打造“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毕节品牌;七是打造以六盘水为代表的“三线”文化品牌;八是打造梵净山佛教文化品牌;九是打造安顺屯堡文化品牌;十是打造贵安生态文化品牌。

    记者:在“十三五”决胜全面小康的大局中,贵州如何发挥文化扶贫作用,实现文化担当?

    徐静:贫困是当前贵州决胜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文化更要发挥应有的担当,积极助推大扶贫战略行动,把文化融入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实现文化产业双效统一。

    从思维层面来说,我们要有大文化的视野,不能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唱唱跳跳的文化演出活动,要突破仅把文化工作当作行政工作来抓的传统思路,要从更高更广层面上去考虑有利于民生的文化抓手项目,将文化工作融入其中,系统推进。

    具体来说,我们要让文化与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融合起来,更好地发挥文化对建成全面小康的影响力,体现文化的担当。比如,在文化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方面,我们将着力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大数据平台,推动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印刷、三网融合、新兴媒体、动漫网游等新业态。在文化与大生态深度融合方面,我们将通过主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文化分论坛,探讨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与作用,开展一批实实在在的生态文化活动。在文化与大旅游深度融合方面,将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特色旅游产品和有市场竞争力的演艺作品,提升旅游品质,助力贵州山地旅游品牌。前不久,贵州省文化厅和省旅游局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联合开展打造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实践工作。

    记者:贵州的毕节市和六盘水市分别被纳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的核心与辐射区域,,这对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有什么特别意义?

    徐静:“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建设给贵州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宏观背景,按照《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我们依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提出了一些具体项目和做法。

    比如,上个问题提到的十大文化品牌中有关毕节和六盘水的部分,都与“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有关,换句话说,“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就是毕节品牌的文化抓手。从历史上来看,毕节在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近30年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毕节试验区如何升级?扶贫工作如何进一步发展?我们思考的答案就是文化产业。也就是说,打造毕节扶贫工作的升级版,需要文化引领,需要文化内核,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对于贵州的意义和价值格外重要。

    (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大文化助推大扶贫 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 ——访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徐静

    欢迎关注四川新闻网资阳频道官方微信、微博!

何为民族特色文化_大文化助推大扶贫 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

何为民族特色文化_大文化助推大扶贫 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

相关新闻


  本文关键词:民族特色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0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90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0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