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族际关系的特点和走向
本文选题:当代中国 + 族际关系 ; 参考:《学术界》2015年11期
【摘要】:当代中国的族际关系或民族关系,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而是在统一的国家政治共同体内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族际关系的发展和演变,必然要受到国家共同体和中华民族的规约。但是,当代中国长期以"民族主义"取向的族际政策来协调族际关系,在消解了历史上形成的族际关系问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始料不及的后果,即在促进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群体朝着民族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中华民族则日渐虚拟化,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逐渐丧失了对民族关系的规约能力。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日益融入全球化进程,传统的族体演进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族群或民族现象正在形成并露出了端倪。在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并共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当代中国的族际关系出现了新的现象和问题。面对这样的变化和新的形势,在族际关系中淡化"分"的倾向,强化"合"的倾向,加强族际政治整合,促进中华民族的巩固、凝聚和一体化,并以此来规约和引导族际关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Abstract]:The inter-ethnic relations or ethnic rela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re not the relations between nationalities in the general sense, but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ethnic groups that constitute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unified national political community.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uch inter-ethnic relations are bound to be regulated by th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Chinese nation. However, contemporary China has been coordinating inter-ethnic relations with a "nationalistic" orientation for a long time, which has solved the historical problems of inter-ethnic relat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has produced an unexpected consequence. That is, whil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the direction of nationality, the Chinese nation gradually virtualized, as a nation, the Chinese nation gradually lost its ability to regulate the national relation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its integration into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the traditional way of evolution of ethnic groups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and new ethnic groups or ethnic phenomena are emerging and emerging.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factors and their roles, new phenomena and problems have emerged in the contemporary inter-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 In the face of such changes and new situations, the tendency to "divide", strengthen the tendency of "cooperation",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 and promote the consolidation,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inter-ethnic relations, And to regulate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ethnic relations,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政治学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理论研究”(11&ZD122)研究成果
【分类号】:C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毅;;试析语言与民族主义[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符金钟;;试论民族主义对新中国妇女解放的影响[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3 海路;徐杰舜;;西方族群研究文献回顾[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高玉;;论古代汉语的“诗性”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性”——以《关雎》“今译”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程迪;;试论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目标[J];黑河学刊;2009年01期
6 陈晓律;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J];世界历史;2001年04期
7 张涛;英法对北美整体性的认可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J];世界历史;2003年05期
8 周传斌;族群理论的流变及其与民族理论的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05期
9 贾洁;;伊格尔顿爱尔兰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内涵[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3期
10 李乐;;从民族、民族主义的概念解析民族分离主义[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孙妍;当代中国物权法基本问题的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吴素梅;古希腊民族形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怀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徐占元;西部民族地区加强党的政治整合能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方立;跨境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2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陈伟奇;中国古代刑法亲属容隐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岳虹妍;上海《勤奋体育月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硕;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艾仁贵;“马萨达神话”的建构与解构[D];南京大学;2011年
7 王寅军;论章太炎《,
本文编号:1926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92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