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土家族女性心理情感变化轨迹——以土家族“哭嫁歌”为例
本文选题:“哭嫁歌” + 土家族 ; 参考:《情感读本》2014年17期
【摘要】:"哭嫁"被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婚礼习俗。土家族"哭嫁歌"是千百年来土家族女性集体智慧创作的结晶,是土家族文化百花坛中的奇珍异果。土家族的哭嫁歌无论从其存在的时间长度、空间广度,还是从其歌词内容的丰富、音乐唱调的精妙、内涵的深厚、意义的涵渊来看,都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价值。"哭嫁歌"不仅表现了土家族的婚姻史和文化内涵,土家族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的延续,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土家族女性心理情感的变化轨迹。
[Abstract]:"crying and marrying", known as "Chinese aria", is a popular wedding custom in Tujia area. Tujia's "cry and marry song"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ollective wisdom of Tujia wome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it is also the unique fruit of Tujia culture. Tujia's cry and marriage so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historical value in terms of its length of time, space and breadth, or the richness of its lyrics, the finesse of the melody, the depth of its connot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its meaning. " The song not only shows the marriage history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ujia nationality,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spiritual continuation of Tujia nationality, but also vividly shows the changing track of psychological emotion of Tujia women.
【作者单位】: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J6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余霞;由文化事象深入到女性心理——关于土家族哭嫁歌研究的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石雯丽;土家族“哭嫁歌”中女性心理及功利色彩探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余霞;鄂西土家族哭嫁歌的主体心理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凌;陈素娥;;湘西审美文化品格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7期
2 冯敏;;土家族人类学中的女性研究评述[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3 达红;;白蛇故事的演变[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3期
4 黎琪珍;邓林;;论土家族哭嫁歌中的个人意识[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7期
5 周甬琴;;中国女性音乐文化研究综述[J];大众文艺;2011年07期
6 肖远平;;《孤儿与龙女》与“龙女”型故事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徐琼;;渝东南土司归附明朝滞后的原因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8 周晓平;;客家山歌与客家女性婚恋文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9 肖笛;张辉;;土家族打溜子的文化特征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05期
10 龙仕平;陶红;;简析土家族女性心理情感变化轨迹——以土家族“哭嫁歌”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旭东;北京评书的书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夏赞才;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曾超;巴人尚武精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陈心林;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冯敏;秀山土家族家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李然;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刘泽友;湘鄂西土家族家族司法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8 李里;湘鄂川黔神兵研究(1920-1953)[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振兴;清朝治理湘西研究(1644-1840)[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10 韦希;当代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高师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花;明代渝东南地区土司制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许雪花;基于游客体验需求的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张颖;“二人转”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古丽娜孜·包吾肯;哈萨克幻想故事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5 木克代斯·哈斯木;从婚姻习俗透析塔吉克族女性的家庭社会地位[D];新疆大学;2011年
6 黄尚茂;龙州布傣天琴艺术传承与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7 王舒;略论湘西土家族的民族文化[D];重庆大学;2011年
8 吴楠;赣南客家女性哭嫁习俗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9 郭磊;习惯法与国家法的互动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
10 万丽君;寻觅与重塑逝去的辉煌[D];南昌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万建中;“哭嫁”习俗意蕴的流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黄运海;土家族哭嫁习俗起源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01期
3 朱世学;土司时期土家族原始婚姻形态残余探微[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4 曹毅;土家族哭嫁歌的悲剧性内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5 程蔷;婚前教育与哭嫁风俗[J];民间文化;2000年Z1期
6 万建中;;“哭嫁”习俗溯源——与邱国珍同志商榷[J];民俗研究;1991年01期
7 刘孝瑜;;土家族婚俗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8 向国平;“哭嫁”俗源浅说[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6期
9 向柏松;;哭嫁习俗的成年礼意义[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岳华 ,马雪梅;飞不出的天空——论庐隐作品的女性心理和悲剧色彩[J];固原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2 ;“贫嘴”对女性心理有益[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11年05期
3 舒馨;;男女性心理大不相同[J];健康博览;2006年05期
4 侯雁林;;女性心理——西尔维亚·普拉斯及其诗歌(英文)[J];黑龙江史志;2009年12期
5 乐伶俐;;女书中的女性心理探析[J];船山学刊;2007年01期
6 肖梅;;嘉禾伴嫁歌音乐形态所体现的女性心理[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11期
7 顾晴宇;;亚·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女性形象的节奏阐释方式[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谭海鑫;安子;;谁来关爱女性的心灵[J];生活与健康;2008年11期
9 肖红英;女性心理与女性写作[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8期
10 王赠怡;《国风》中女性心理剖释[J];宜宾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明;;国内近二十年女性心理研究述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乔琛;;女子无仪,吾何仪哉——浅谈女性心理对方维仪文学活动的影响[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翠娟;陈耕春;;大众健身操对女性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与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4 许正林;;上海都市周报的女性化误导倾向批判[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薛海燕;;《笔生花》在“易装”题材女性弹词文本链条中的位置[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潘碧华;;辛弃疾词的女性书写[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江洪涛;杨江根;;睾丸女性化综合征诊治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李爱云;;女性话语·躯体写作·双性同体——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青萍;;两性青年期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王燕;;在心理咨询中提升社会性别意识[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晓秋 记者 王哲;冰城首家女性心理健康中心成立[N];哈尔滨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赵彤;女性心理健康的特征有哪些[N];长春日报;2005年
3 周文;女性心理异常 缘何多于男性[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4 王开珍;化解女性心理压力的9种妙方[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5 褚松龄;解读女性心理[N];中国妇女报;2002年
6 孙央丽 朱谦;女性心理学研究有待发展[N];中国妇女报;2004年
7 晓晴;女性心理需要有哪些[N];辽宁日报;2001年
8 贾云鹰;关注女性心理健康[N];内蒙古日报(汉);2001年
9 深圳商报记者 徐恬;八成女性心理“亚健康”[N];深圳商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沈峥嵘;关注当今女性心理健康[N];新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白晓霞;性别语境中的土族民间叙事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张浩;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女性心理的互动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2 韩倩;从女性心理看俄语报纸广告文本的对话性[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3 李敏;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心理考察[D];山东大学;2007年
4 仇萍;女性的困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薇薇;由音乐事项深入到女性心理[D];厦门大学;2008年
6 刘海燕;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玛莎·诺曼的《出狱》和《晚安,,妈妈》[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程丽;女性命运的思考与人性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U
本文编号:1950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950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