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羌族聚居区灾后重建中民族文化的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8 19:24

  本文选题:民族文化 + 羌族聚居区 ; 参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羌族聚居区是灾后重建中羌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变迁的关键区域。以SPSS19.0处理数据,分析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考察当地居民对羌寨重建及羌族文化的认识。以"1"为一个步长,将羌族文化感知因子划分为3个分值段,并以受访对象"基本或完全同意"相应选项的累积百分比来表征此分值段内因子的强度含义。调研显示,羌族居民对于羌寨重建基本呈肯定的态度,其民族文化及身份的认同感较强烈。羌族聚居区重建基本符合羌族文化空间重构的需要,部分聚居区异地重建或原址重建与羌族文化传承之间存在冲突,加速了羌族文化的现代变迁进程,不利于羌族文化原真性、完整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结论有助于认识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对异地重建的适应性问题,为羌族文化空间重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Abstract]:Qiang settlement area is the key area of Qiang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modern vicissitud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disaster.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s were analyzed with SPSS 19.0, and the local residents' understanding of Qiang village reconstruction and Qiang culture was investigat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method. Taking "1" as a step, the Qiang culture perception facto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core segments, and the cumulative percentage of the corresponding option of "basic or complete consent" of the respondents i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intensity of the factor in the score. Research shows that Qiang resi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Qiang village reconstruction, and have a strong sense of identity and culture. The reconstruction of Qiang area basically meets the need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Qiang culture space. There is a conflict betwee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Qiang cultur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Qiang culture, which accelerates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 change of the Qiang culture, and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Qiang culture. Integrity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The conclusion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adaptability of Qiang culture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different pla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culturalism,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decision basi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Qiang culture space.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四川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项目(项目编号:DYWH1119)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成果之一
【分类号】:C957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质疑——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旅游学刊;2001年05期

2 李伟;文化边缘地带旅游业的发展选择[J];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3 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4 张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J];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珍;张世均;;基诺族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8期

2 杨青;;浅谈《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修订本的新意与不足[J];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3 青觉,谢广民;边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与兴边富民[J];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4 木子;全国民族文化宣传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J];中国民族;2001年03期

5 李晋有;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把民族文化宣传工作不断推向前进[J];中国民族;2001年04期

6 姚顺增;怒江水电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繁荣[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7 高娃;;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李锦发;;透析民族文化个案符号所蕴涵的民族心理[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9 庄成余;贺芸;;西南民族文化对外宣传中的几个典型误译辨析[J];东南亚纵横;2006年05期

10 赵利生;;民族角色创新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常汉林;朱发刚;;论民族文化在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助推作用[A];“两个共同”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天锐;;布依族风情与民族文化[A];布依学研究(之八)——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文化与旅游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王志捷;;概论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4 杜平;;新时期如何实现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盖玲;;中华民族文化与电子政务和谐发展空间的构建[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天锐;;浅议贵州民族文化[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7 周占军;;宁夏地区回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调查分析[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李德洙;;城市:展示民族文化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场所而不是磨灭民族特点的磨房[A];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C];1998年

9 吴庆辛;;毕节外宣,你该如何定位[A];乌蒙论坛[C];2006年

10 王锋;;当代回族文化的走向:在民族性和开放性之间[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文学;荔波县采取措施保护和宣传民族传统文化[N];贵州民族报;2010年

2 云南省社科院 杨福泉;灾后重建应重视村落民族文化的保护[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施明;增进民族团结 繁荣民族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N];协商新报;2006年

4 周群;社科杂志社赴青海考察民族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邓凯;在全州民族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延边日报;2008年

6 记者 李宏;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献策[N];人民政协报;2003年

7 中共从江县委 县人民政府 供稿;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N];贵州民族报;2006年

8 记者 张兵;加强民族团结 发展民族经济 繁荣民族文化[N];甘孜日报(汉文);2007年

9 记者 罗日杰 通讯员 韦如代;创新民族文化 繁荣民族经济[N];广西日报;2007年

10 黔东南州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拯救面临凋落的民族文化奇葩[N];贵州政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臣玲;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魏延梅;在自觉、互动和对话中传承民族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孙永建;民族主体的坚守与高扬[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李云霞;锡伯族文化探微[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马志敏;中国共产党云南民族工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曲元;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袁洁;社会继承制度变迁中的苗族女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李欣欣;现代性体验下苗族乡村妇女的家庭生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春江;中国俄罗斯族民族过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马胜强;现代化进程中的喀什民族文化保护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3 胡洁娜;仡佬族审美意识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4 王莹;云南少数民族节日开发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谭华;恩施州“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调查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

6 吴荣丽;从春醮会看传统民族节日的变迁[D];云南大学;2012年

7 唐晴晖;湘西苗族文化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张东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家民族意识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9 白杨;旅游语境中民间文化中间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曾辉;民族文化对不同环境适应成果的表达[D];吉首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79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079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d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