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场域下中外跨文化交流中的族群意识与族群认同——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
本文选题:旅游人类学 + 跨文化交流 ; 参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摘要】:旅游场域下的中外跨文化交流,是中外两大族群之间的文化互动,其中,外国游客总是强势文化的一方,呈现出一种与东道主之间不对称的族群关系。东道主在发展旅游方面的努力,特别对其传统文化的开发,会有形无形地强化东道主的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同时,跨文化旅游与交流对东道主族群外部认同的推动和加强也十分明显,东道主的族群文化可以随着国外游客,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外部的族群认知。
[Abstract]: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tourism field is the cul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major ethnic groups, in which the foreign tourists are always one of the strong cultural parties, showing an asymmetrical ethnic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hosts. The host's efforts in developing tourism,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invisibly strengthen the host's ethnic consciousness and identity. At the same time, cross-cultural tourism and communication promote and strengthen the external identity of host communities, the host group culture can follow the foreign tourists to the world, and gain the external ethnic cognition in the world.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开发利用我国各民族关键符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调研报告”(13AZD056) 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专项资金项目“民族旅游中的中外跨文化交流对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影响”(CSY14023)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田敏;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变迁的旅游效应再认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尚奎;;近十年国内文化变迁研究述评[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黄红星;罗仕伟;张志勤;;乡村旅游中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消极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3 吴建冰;李作华;;稻作文化旅游与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4 肖雪;;凉山彝族婚俗旅游开发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5 莫代山;;旅游发展背景下民族村落的社会变迁及其启示——以神农溪罗平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6 路幸福;陆林;;国外旅游人类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颜姿;;广西扬美古镇的旅游开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11期
8 谭滟莎;;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商品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4期
9 苏洪文;;论场域作用下舞台真实的产生[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5期
10 刘滨谊;刘琴;;西部边境旅游规划的特性、原则和程序——以新疆“四地州”边境旅游规划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史艳兰;;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石林景区导游词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3 高翔;;少数民族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妇女的影响——以贞丰县布依族为例[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燕丽;;旅游人类学研究进展分析[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5 甘露;卢天玲;吕青川;匡翼云;;社区居民对九寨沟民族歌舞表演的真实性认知[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6 蒋庆华;;梦想与出路:藏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以一个木里藏族村落为例[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7 和红媛;;徐霞客与丽江生态旅游[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8 孙诗靓;马波;;景区—社区系统中权力与制度的相关矛盾分析[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冼奕;;论族群文化转型——以阳朔田家河村为例[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10 罗树杰;;“原生态文化”传承的动力略论——以广西虎村彝族的跳弓节为个案[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亢雄;基于伦理与心理视角的旅游者幸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旭;一个文化资本的生成与运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李耀锋;旅游地文化生产的支持性社会结构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成海;“圈子”的建构与实践—旅游规划的民族志[D];云南大学;2011年
9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10 谭晓静;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莲花;基于旅游者行为的南宁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微微;高校旅游专业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晓艳;旅游开发与村庄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罗美玲;从宗族仪式到民族节日[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陈巧岚;参与式发展:程阳桥景区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兰春;南丹白裤瑶拉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陈东;跨界旅游区利益相关者冲突及协调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e,
本文编号:2110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110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