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杂居背景下彝族的人格结构分析——基于贵州省大方县八堡彝族苗族乡的调查
本文选题:散杂居民族 + 彝族 ; 参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摘要】:人格结构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也是人类学用来解释族群差异的概念,通过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格的基本特点与类型,有利于我们评估和预测各民族的群体行为与心态。散杂居背景下贵州省大方县八堡乡彝族与汉族和苗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中,由于文化背景及其与各民族融合程度不同,而呈现出相似或完全不同的人格结构。
[Abstract]: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is not only one of the main research fields of psychology , but also the concept of anthropology used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of ethnic groups . It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personality . It is beneficial to us to evaluate and predict the group behavior and mentality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 In the background of scattered population , Yi people of the Yi nationality in Dazhou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have similar or completely different personality structure because of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ir different degree of integration .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东部散杂居民族生活方式变迁与心理承受力研究”(课题编号:10YJCZH125) 国家民委项目“鄂豫皖散杂居民族生活方式变迁与心理承受力研究”(课题编号:MSY11003)
【分类号】:C9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富强;西方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历程[J];广西民族研究;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定秀;日本文化的特征与日本民族活力[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聂爱文;解读《文化模式》[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赵旗;西周礼乐文化及其意义[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戴峰;;论民俗与戏曲的关联[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5 豆宏健;论文化对人格的塑造及其意义[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周泓,黄剑波;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人类学(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于鹏杰;族群认同的现代含义:以湖南城步苗族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李德元;质疑主流:对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反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马振清;当前影响我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宏观因素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陈国威;“蛇是百越民族的图腾”质疑[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晓琼;变迁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3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5 白兴发;彝族禁忌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6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彭永春;美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演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金尚会;中国彝族文化的民族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李翠娟;中医证本质研究思路的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张建琼;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新刚;现代中国都市风情小说的文化学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朱梁凤;广西瑶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马国伟;彝、纳西创世史诗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4 高宝梅;蒙古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5 赵飞羽;区域旅游形象的传播学特征及其传播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胡迪雅;民族高等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张治玲;文化变异内驱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昕亮;1997-2002:我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的文献计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朱赛红;教师与家长互动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余华琼;传统诗教的文化内涵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建兰;;回不去的哈尼老家[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赫章彝族辞典[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2 潘正云;马林英;;凉山彝族女童教育应为特别关注的领域[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3 罗世勋;;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与水西及周边地区彝族的汉文化教育[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4 赵殿桦;;对昆明市少数民族干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A];“两个共同”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芳礼;;从布依族《古谢经》看历史上各民族友好关系[A];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6 陈英勇;;情系民族团结 抓好学会工作[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黎;《中国彝族谱牒选编·楚雄分卷》正式发行[N];楚雄日报(汉);2008年
2 金永高 李学斌;姚安彝族梅葛文化节异彩纷呈[N];楚雄日报(汉);2008年
3 蒋益文;彝族历史点滴[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果布柳作;金阳人过彝族年了[N];凉山日报(汉);2006年
5 李增华;阿普笃慕文化园亮相云南峨山[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罗杨;“中间人”,认识彝族的中介[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王文昌;“彝俗会”,瓦几瓦![N];凉山日报(汉);2010年
8 宋明;在“统一”的呼声中 迎来彝历新年[N];凉山日报(汉);2009年
9 记者 张涛;祝愿彝族同胞生活越来越好[N];甘孜日报(汉文);2010年
10 叶剑波 记者 袁丽霞;在重建中跨越 在跨越中发展[N];雅安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然;穿青人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李春霞;电视与中国彝民生活[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饶峻妮;改革开放以来峨山彝族传统观念的变迁与思考[D];清华大学;2005年
2 谭春霞;云南省D彝族乡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应芝;彝族拟亲属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金磊;贵州盘县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使用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王晓艳;流动的人群与文化的流动[D];云南大学;2010年
6 龚石彦;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水意象[D];云南大学;2010年
7 何春燕;云南彝族阿哲人“祭龙”活动的当代复兴问题考察[D];云南大学;2011年
8 许沃伦;那马人族群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9 郭华;政治发展视角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本土非政府组织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11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11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