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贡与誓盟——简论“夷夏交往”的诸种类型
[Abstract]:"swearing blood as an alliance" is one of the many ways in the history of many peoples in East Asia to deal with each other's relation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topic of academic concern in recent years. " "Feng Gong"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type of "Fengjiang tribute" in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but in the ethnic association of "sworn Union", in the face of higher transcendent spirits, it shows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axia and Yi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Fenggong model in their interaction with each other. Mutual respect and checks and balance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tradition of the Oath League has spread to the present day when the imperial dynasty has transformed into a modern state. " The alliance between Yi and Hai and Pu'er Oath League vividly illustrate that in the history of multi-ethnic interaction, outside the "Unification" system of "the world-the king's land", Other "equivalence-check and balance" model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existence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groups.
【作者单位】: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11&ZD104)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学科前沿与交叉创新项目“表述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阶段性成果(Sskqy201119)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 陈践;杨本加;;吐蕃时期藏文文献中的盟誓[J];中国藏学;2009年03期
3 田兆元;罗珍;;论盟誓制度的伦理与孔子信义学说的形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袁志鹏;;澶渊之盟研究述论[J];衡水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金石;重评“澶渊之盟”[J];民族研究;1981年02期
6 李东春;;论春秋时期盟誓仪式的缔约程序性[J];南方论刊;2010年10期
7 徐新建;;民间仪式与作家书写的双重并轨——从“普洱誓盟”看现代中国的“民族表述”[J];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04期
8 陈志刚;;关于封贡体系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王晓波;对澶渊之盟的重新认识和评价[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张海珍;;从三次剽牛盟誓看普洱多民族关系的发展[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日;;关于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建议[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李鸿飞;;“澶渊之盟”与“绍兴和议”比较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刘臣;;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建构与探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4 杨宇振,戴志中;中国西南地域生态与山地建筑文化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3期
5 彭德贵;冉诗玉;;职务犯罪侦查与律师“三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S1期
6 毛刚,樊晟;西南高海拔山区城市化的地域性策略探讨[J];城市规划;2001年10期
7 徐坚;李英全;姜鹏;;山地环境中廊道对人居格局及城镇体系的影响——以滇西北为例[J];城市问题;2008年08期
8 童绍玉;云南稻作民族文化的生态适应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舒跃红;;“立碑”习俗在云南的历史源流浅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张晓春;卢润德;;广西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武振荣;;公共财政:一个基于宪政主义视角的分析框架[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李怀;韩瑞;;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扣除额标准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黎秀蓉;;制度是博弈的结果:国家理论[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5 刘维芳;;毛泽东对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贡献[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项春松;;辽国交通、驿道及驿馆述略[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7 刘维芳;;毛泽东对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贡献[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8 张慧真;;教育与民族认同:贵州石门坎花苗族群认同的建构[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9 徐新建;;现代中国的多元历史——从辛亥百年看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兼容[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春林;南宋初期的冤狱与政治[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韧;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4 刘芮方;周代爵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元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7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9 徐兰军;耗竭性资源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10 赵炜;乌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伟;试论靖康之变前后宋金双方政治军事形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峰;市辖区政府职能定位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周晓伟;《左传》外交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宋遂民;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李玉为;科技图书编辑规范化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6 吴周子;人大代表制度与国外议员制度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任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伍红香;西南地区的洋务工矿业(1861-1895)[D];西南大学;2011年
9 王烈;县域科级公务员财产申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凯元;多重地权规则实践中的多元主体博弈[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2 陈志刚;;对封贡体系内属国与藩部界定标准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何伟亚;从朝贡体制到殖民研究[J];读书;1998年08期
4 王才忠;略论“澶渊之盟”[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5 董芬芬;;盟书——春秋时代特殊的法律文书[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张慧真;教育与民族认同:贵州石门坎花苗族群认同的建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罗朝霞;“澶渊之盟”之性质辨[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漆侠;辽国的战略进攻与澶渊之盟的订立——宋辽战争研究之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9 陶玉坤;辽宋和盟状态下的新对抗——关于辽宋间谍战略的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01期
10 任崇岳;关于“澶渊之盟”的几个问题[J];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霜木;19世纪中期欧洲国际关系体系对东方的撞击[J];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2 黄真;陈岳;;中国合作性外交及其目的分析——一个历史的视角[J];长江论坛;2009年01期
3 刘稚;郑和与东南亚[J];今日民族;2005年07期
4 王建润;光耀中华的流星——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J];群众;2005年07期
5 程亚文;;欧亚知识传统中“中国文明复兴”的不同面相——对“中国威胁论”的一种反驳[J];欧洲研究;2006年05期
6 仇发华;;“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会综述[J];韩国研究论丛;2005年00期
7 黄鸿钊;论远东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8 刘少华;20世纪亚太地区国际格局析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9 张乃和;东亚多元一体论[J];史学集刊;2005年02期
10 王云龙;高教版21世纪教材《国际关系史》读后记[J];世界历史;200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峰;国际体系与中国对外关系: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朱法武;外力冲击下的中琉封贡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卢丙生;壬辰倭乱期间朝鲜遣使中国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张岳霖;论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传统思想渊源[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童f 皓;试析中法战争之“乘胜即收”[D];南京大学;2011年
4 郑钟云;近代中朝贸易述论(1840-1910)[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84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184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