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认同与“识别”——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高山族为例
[Abstract]:With the changes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ethnic policies, the population of the Gaoshan ethnic group in mainland China has increased greatly since 1980's. Following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conducted by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ince 2004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Gaoshan ethnic group in Dengzhou, Henan Province, and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Gaoshan ethnic group in the Manchu Mongolian Autonomous County in Weichang, Hebei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pulation change, the change of ethnic composition 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ethn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since 1985. By comparing with the Gaoshan nationality of Deng Zhou in Henan Province, this paper explains h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interaction of local groups leads to the special process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Gaoshan nationality in Weichang.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编辑部;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善余,曾明星;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变动与人口迁移形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民族研究;2005年01期
2 陈建樾;“台湾村”:一个移民村落的想像、构建与认同——河南邓州高山族村落田野调查报告[J];民族研究;2005年05期
3 郝时远;河南《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考辨[J];民族研究;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逢佳;;少数苗族群体人口迁移现状分析——以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和平乡搬迁户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2 马晓军;;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0期
3 白关峰;;兵团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10年06期
4 沈佳丽;;预防与处置民族地区突发性群体事件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5 高翔;鱼腾飞;宋相奎;程慧波;;兰州市少数民族流迁人口空间行为特征及动力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6 张洪岩;王蕾;刘德赢;;19世纪以来中国朝鲜族人口迁移分布及聚居区形成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9期
7 张淑娟;;民族过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利[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王彦智;;关于进一步完善西藏民族干部培养机制的几点思考[J];党史文苑;2010年24期
9 潘采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发展;2009年03期
10 赵广军;;清初台湾“土番”屯垦河南邓州考述——兼论小聚落移民民俗之变迁[J];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吴爱华;社会发展与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问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3 岳雪莲;仫佬族流动人口与流出地社会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赵天改;明代以来河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1368-1949)[D];复旦大学;2011年
5 白希;民族区域自治模式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黄丽;湖南维吾尔族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D];兰州大学;2008年
7 路宪民;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西部民族关系[D];兰州大学;2008年
8 关丙胜;族群的演进博弈:中国图瓦人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杨忠国;新时期完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薛寒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静;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倩;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刘静;我国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小娇;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磊;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马文多;回族聚居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王利花;构建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斯琴;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屈博;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刘敬超;马克思的民族观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郝时远;河南《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考辨[J];民族研究;2005年05期
2 杜世伟;河南邓州高山族“闽营”背景初探[J];民族研究;2005年05期
3 凝公 ,涂重航;邓州“台湾村”发现一部高山族家谱[J];台声;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生;;一条重要的经验——庆祝民族出版社建社四十周年[J];中国民族;1993年01期
2 德林;;继续努力 开创民族出版工作新局面[J];中国民族;1983年01期
3 熊英;王夫子;罗艳珠;;殡葬职工职业声望的调查与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陈心林;;认同的层次与变迁——潭溪土家族的个案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雷勇;;论跨界民族认同的多重性[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4期
6 雷勇;;论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J];学术探索;2008年04期
7 雷勇;;论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05期
8 李晓明;;族群认同的“多元性”——以南岭民族走廊瑶族为例[J];前沿;2010年22期
9 李平凡;;历史文化认知与彝民族认同[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徐国亮;;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政府权威建设[J];中州学刊;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勇强;陈磊;李根;;我国企业非正当政治行为的原因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于静;王子华;;1910-2000年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研究著作要目(中文版)[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3 周拉;;藏族神山崇拜及其文化功能分析[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4 韦绍行;;强化行政机关对中央政策认同确保执行有力——关于提高地方行政机关中央政策执行力的思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卢敏飞;;同饮一江水,都是岭南人——从布洛陀神话看毛南族族源[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6 沈桂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当代的新发展[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7 金炳镐;熊坤新;;推进民族平等和谐、团结进步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体会[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十三次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梁庭望;;布洛陀文化——壮族价值观的摇篮[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9 黄桂秋;;麽渌甲新论[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10 蔡志祥;;区域研究与国际视野:潮州、香港与东南亚[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福环;加强四个高度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N];新疆日报(汉);2005年
2 记者 赵慧琴;坚持依法治国 深化“四个认同”[N];新疆日报(汉);2004年
3 本报特派评论员 周虎城;人民的认同就是对官员最大的褒奖[N];南方日报;2008年
4 杨树平;创新型干部的识别与使用[N];人民日报;2001年
5 本报评论员;强化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N];新疆日报(汉);2004年
6 颜定英;强化“四个认同”确保长治久安[N];新疆日报(汉);2004年
7 本报评论员;强化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N];新疆日报(汉);2004年
8 蒋建华 亚合甫;强化“四个认同” 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N];新疆日报(汉);2004年
9 本报通讯员 唐人;合作医疗遭遇认同尴尬[N];新疆日报(汉);2004年
10 李磊明;灾区重建须重视民众认同[N];宁波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杜军林;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陈心林;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赵永红;服务选区与代表国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远;散居族裔对原居国外交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0年
2 于佳琦;永定下洋侨乡的社会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钟文烘;利益与意义[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苏宁;民族的自组织性之探索[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5 陈训剑;侨乡的巡海大王崇拜[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姜广元;现当代东南亚华人对中国的认同[D];云南大学;2010年
7 吴洁;西南边陲的“新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罗文宁;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9 林兰;他者镜像下对民族自我的认同分化[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高源;一站式电子政务背景下行政服务中心的内部服务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91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191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