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少数民族压力应对研究的文化视角

发布时间:2018-08-26 17:28
【摘要】: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与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与碰撞,少数民族的压力应对问题已经变得日益重要。对少数民族压力应对与文化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审视与探讨,能够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交融下少数民族压力应对的心理机制,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文章总结了少数民族压力应对研究的4种文化视角,包括压力应对的跨文化研究、文化适应的压力应对研究、宗教应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应对思想研究,并对不同研究视角进行了评述。未来中国少数民族压力应对研究应该综合多学科、多元文化视角的研究思路,加强量与质的研究范式的整合,进一步扩展少数民族压力应对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范围,从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少数民族不同社会群体的压力应对研究。
[Abstract]:With the rapid changes of society and the integration and collision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stress response of ethnic minoriti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ority nationality stress response and cultur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minority pressure response under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culturalism and promote national unity and social harmon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our cultural perspectives of minority stress coping research, including the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stress coping, the stress coping research on cultural adaptation, the religious coping research, the coping thought researc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coping ide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are also reviewed.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on the stress respons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should integrate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paradigms, and further expand the research field and scope of minority stress response.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ocial chang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 study of stress response to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of ethnic minorities is strengthened.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西南地区民族心理研究”(批准号:05JJD880067) 贵州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社科博2009(9))
【分类号】:C9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向葵,吴晓义;文化震荡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2期

2 谭志松;;国外跨文化心理适应研究评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植凤英;张进辅;;宗教应对:少数民族压力应对研究的新视角[J];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02期

4 植凤英;张进辅;;小乘佛教与傣族人心理压力的应对——以景洪市勐罕镇曼乍村为个案[J];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5 王宏印;跨文化心理学的文化概念与文化观点[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6 张劲梅;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分类学研究——对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抽样调查[J];思想战线;2009年02期

7 吕锡琛;论道家人生哲学的心理保健功能[J];心理科学;2002年05期

8 秦金亮,郭秀艳;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向[J];心理科学;2003年01期

9 杨宝琰;万明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压力和应对研究[J];心理科学;2008年04期

10 侯玉波,朱滢;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嘉蔚;;角色转变中民工心理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2 任其平;;文化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宋志英;黄警钟;;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苏彦捷,高鹏;亲密关系伴侣在冲突中的行为及其归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赵娜;宋卫芳;;心理学发展的新视野——文化心理学的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4期

6 胡志;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量表的编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龚坚;刘峥;刘衡;;双原理导向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建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8 房蕊;张勇;;青少年武术运动员赛前情绪应对方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9 关世杰;;思维方式差异是影响中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维度[J];编辑学刊;2010年02期

10 位俊芹;;青少年思维方式对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鑫强;张大均;;有指导电影赏析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及其个体差异[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王丁;张芳芳;高文斌;;流动儿童自尊、应对方式与情绪的相关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张诚;;我国成年女足运动员比赛中应对方式特征与培养思路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博;多水平框架下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兆良;宽恕内涵的本土心理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3 付艳芬;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雷鸣;PTSD大学生的认知情绪特征与心理复原[D];西南大学;2011年

7 尹可丽;中国成人心理健康维护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明;全真道的道德修养论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王立皓;中德大学生智慧隐含理论的跨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洁琳;人格对在沪美国旅居者和定居者跨文化适应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牡娟;大学生和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倾向、自我价值感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成山;青少年自尊结构与应对策略选择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卫国;论道家心理健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蓓;中学生个人生命意义问卷的修订及区域性高中生常模的建立[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郑顺艺;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毕云霄;孤独症儿童家长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杨江丽;中学生身体不满意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陈小静;硕士研究生生命价值观问卷的编制及现状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慈树伟;初中生心理压力、学业成绩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林安梧;儒释道心性道德思想与意义治疗[J];道德与文明;2002年05期

2 刘重来;淡泊平和无我——梁漱溟的处世养生之道[J];中华养生保健;2001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绪春;;警察自我概念对应对方式的影响[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田彬;;双37高射炮兵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06期

3 孙淑晶;赵富才;张兵;;高校贫困生自我接纳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李玲;扶斌;;在押女犯应对方式相关因素的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郑丽;刘静;;五年制高职学生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年06期

6 杨莉莉;;大学生社会压力来源与应对方式研究[J];理论导报;2010年04期

7 王立新;瞿雪峰;;监狱干警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8 刘学敏;洪青;李婷;张京红;;军校工科研究生应对方式特征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0年17期

9 周杰;景璐石;徐科;蒋宪君;;成都市劳教人员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2期

10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申艳娥;;正、负性压力情境下教师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申艳娥;;正、负性压力情境下教师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赵欣;;工作应激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陈红;郭成;;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刘训俭;;手术室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研究[A];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田春梅;张素珍;王素枝;;临床护士情绪障碍及应对方式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张正银;;儿科新护士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研究[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刁利华;李玉玲;尹秋;郭勇;;SARS病人心理状态与应对方式调查及心理干预[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周丹;;影响口腔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及应对方式[A];全国口腔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章金辉;严伟良;;老年人应对方式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毅;文化维模功能与文化适应[N];学习时报;2003年

2 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杨庭硕;文化对自然与生态系统的适应具有层次差异[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李秀娟;文化适应压力影响华裔老人精神健康[N];中国人口报;2003年

4 原方;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N];中国妇女报;2006年

5 叶子;印尼华人的文化适应[N];中国民族报;2005年

6 张二虎 孟旭;从大学生应对SARS看心理健康教育漏缺[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记者 温云楠;我区贸易出口额同比增长15.87倍[N];阿勒泰日报;2008年

8 宏宇;日本新一届内阁组建完成[N];工人日报;2010年

9 西南大学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曾维希邋张进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域文化下的心理适应[N];中国民族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李元;希望在这里生成[N];中国民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植凤英;西南少数民族心理压力与应对:结构、特征及形成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孙丽璐;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曹云华;从文化适应的角度看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D];暨南大学;2001年

4 金学官;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

5 肖三蓉;美国华人移民的异文化压力与心理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强;近代外国在华企业本土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张霜;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8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孙亚楠;韩人社区与“韩味”青岛[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方必基;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恒;大学生、研究生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袁红;研究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陈利平;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刘瑞;研究生学业拖延、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闫志英;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海荣;蒙汉初中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7 宋淑娟;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及其训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雄辉;大学生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晓东;体育合作学习对不同人格特征大学男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年

10 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05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205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9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