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视野下的李安宅研究:学术研究综述的范式转型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on Li Anzhai through three ways of "title retrieval", "subject search" and "full text retrieval". These three retrieval results intuitively reflect the "core area", "related area" and "marginal area" of Li Anzhai's research. On the whole, the publication of Li Anzhai and Yu Shiyu's posthumous works around 1990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laying the foundation; since 2006, the rise of the study of Li Anzhai in China, Wang Hongliang, Chen Bo and other scholar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i Anzhai's research and its possible way in the future, combining with the more mature characters research such as Lin Zexu and the newly rising character study such as Ren Naiqiang. The article holds that writing a review of research with anthropological flavor, ideological history and academic history will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cademic review with "more" reviews and less comments, and relying too much on published literature to comment. It is a goal that the academic circles should strive for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分类号】:C912.4;G35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汪洪亮;;藏学界的“天涯同命鸟”——于式玉与李安宅的人生与学术[J];民族学刊;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云飞;;历史学含义的五个维度[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2 胡亚军;;《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问题结构[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杨春密;;论史学工作者的语言文字修养[J];党史博采(理论);2010年04期
4 王强;;如何优化整合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6期
5 沈军海;;论德罗伊森的“历史”概念[J];传承;2008年24期
6 史宁中;韩秋红;;学科交融与方法创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7 何卫平;;历史意识与解释学循环[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8 刘华初;;再析历史中的偶然与必然[J];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9 胡雯;;对“说明”与“理解”关系的再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年06期
10 徐浩;;论德国古典历史主义及其演变[J];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泱育;;新闻事件“原因分析”的历史检视[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叶一舵;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吾斯曼江·亚库甫;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焱;历史的痕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刘雄伟;历史的客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亓光;政治诠释学视域中的公正[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杨萌芽;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周保彬;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永;还原·想象·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春亮;春宫画厌胜的社会心态探析[D];山东大学;2011年
3 唐晓飞;延安鲁艺歌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4 张小忠;20世纪西方历史相对主义论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孙士艳;伊格尔斯的德国历史主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范丽;权力与文学经典[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文尧;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人文尺度探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袁立峰;詹京斯的后现代史学理论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袁文彬;狄尔泰的体验概念与诠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斌;痛苦的炼金术——论技术在实践中的可能性[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绍明;;评李安宅遗著《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J];中国藏学;1990年01期
2 李绍明;;《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评介[J];中国藏学;1991年04期
3 王先梅;五十书行出边关,何惧征鞍路三千——忆李安宅、于式玉教授[J];中国藏学;2001年04期
4 李绍明;关于完善中国民族学学科体系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5 高云昌;;简论于式玉与藏区边疆教育——以1937-1942年为考察中心[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6 汪洪亮;;变动时局中的中国基督教会——基于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运动的历史考察[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11期
7 汪洪亮;;建设科学理论与寻求“活的人生”——李安宅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J];民族学刊;2010年01期
8 邓锐龄;介绍李安宅著《拉卜楞寺》[J];民族研究;1983年03期
9 李绍明;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与郝瑞(Stevan Harrell)教授商榷[J];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10 汪洪亮;;中国边疆研究的近代转型:20世纪30-40年代边政学的兴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洪亮;;藏学界的“天涯同命鸟”——于式玉与李安宅的人生与学术[J];民族学刊;2011年03期
2 王先梅;;五十书行出边关,何惧征鞍路三千——忆李安宅、于式玉夫妇[J];党史博览;2012年02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孔令春 彭秀良;李安宅与“边疆社会工作”[N];团结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赵志研;李安宅:现代中国藏学研究的开拓者[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汪洪亮;在建设科学中寻求“活的人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温凯 米玛 涂显锋;一代代英才从这里走出[N];西藏日报;2010年
,本文编号:2254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254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