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区域性蒙古族民俗视觉审美符号文化解析

发布时间:2018-10-11 09:57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态格局,是历史存在,也是当今的现实状态;它更是中国文化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朝着"存同求异"、"各自实现"、"求异创新"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性、重点强调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当下,民族地区真正原生态的审美活力与审美形态的文化艺术元素,已成为现代人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的独特性特征和不同生产形态是造就蒙古族审美文化模式的母体元素,是草原游牧民族审美理想的最终归宿和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蒙古族的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生活等民族文化因素,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得以成型并且固化外显和承传的重要载体和土壤。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luralistic" Chinese culture,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and art constitute the pattern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a historical existence and a realistic stat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Chinese culture and a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keeping the same and seeking difference", "realizing each other" and "seeking difference and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t present, with the emphasis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aesthetic vitality and aesthetic form of cultural and artistic elements of the real original ecology in ethnic area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modern people.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and the different production patterns are the mother elements of the Mongolian aesthetic culture model, and the ultimate destination and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artistic creation of the pastoral nomadic aesthetic ideal. Mongolian religious belief, language, customs, habits, life and other national cultural factors, is the aesthetic model of ethnic minorities to shape and solidify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important carrier and soil.
【作者单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内蒙古自治区2013年社科类基地专项课题(2013J151)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民俗文化研究基地课题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9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莉莉;王传明;;庄严的礼乐 卑微的塾师——试析蒲松龄《闹馆》对礼乐文化的反讽[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杨尚鸿;唐晓红;;中国古代媒介——汉字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刘杰;;论《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王平;;羌族文化与羌族性格的双重展示——《羌族释比文化研究》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7 周舫;;四川古蔺苗族婚恋观的变迁调查及原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8 赵炎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特征透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胡友峰,岳介先;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刘锋杰;;论中国当代的创作个性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莹;;浅谈钢琴作品中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性[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李劲松;李林杰;;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超越——以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政策涵义与目标为中心的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5 杨金杰;;云南经验:民族文化保护区的建设与民族文化发展链的衔接[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6 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邓城锋;;香港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学习分析[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劲松;李林杰;邓丽花;曾北危;;基于内需主导型循环经济模式的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审度——以长株潭“3+5”城市群生态补偿机制为中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9 李劲松;李林杰;邓丽花;曾北危;;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审度论——以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涵义与目标为中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10 王阿军;;编辑学的美学探索[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唐旭天;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u&;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夏英玲;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社区建设的作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范诗言;成语颜色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晶;辽宁师范大学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苏健;李白诗歌意象的概念整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呼日勒沙;世纪之交的中国蒙古族文化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刘冬梅;;东北蒙古族文化与汉、满、藏民族文化的关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包国祥;;蒙古族传统自然观的当代意义[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娜日苏;;蒙古族宗教文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5 巴干;“印、藏、蒙汗统同源论”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6 贾f^儒;;“德都”蒙古族文化简述[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7年03期

7 谢丽萍;郭艳玲;玄曙丽;;乌力格尔与宗教信仰、民俗习尚的关联[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9年06期

8 桂兰;;简析蒙古族文化与习俗[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2期

9 麻国庆;论影响土默特蒙古族文化变迁的因素[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1年01期

10 嘎·布和朝鲁;塔木;;简论研究乌拉特文化的重要性[J];河套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福革;;蒙古族传统思维方式研究[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2 王亚男;;浅谈对蒙古族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3 莎日娜;;21世纪中国蒙古族文化与草原文化文献信息资源研究综论[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4 陈新丽;;历史上的蒙古族私塾教育的文化影响[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5 金启[n;;丰富多彩的清代蒙古文化[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0)[C];1980年

6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当代草原文化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三论蒙古族文化在草原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7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草原文化的历史集成——一论蒙古族文化在草原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8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草原文化的拓展与创新——二论蒙古族文化在草原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9 杨富有;;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传承与嬗变——以蒙古族文化为例[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10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书记、自治区革委会主任孔飞同志在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A];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C];197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萨其拉图;喀喇沁旗建成中国最大的蒙古王府博物馆[N];中国档案报;2005年

2 记者 阿荣;《元代漠南城市与经济社会》学术研讨会在锡林浩特召开[N];锡林郭勒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春海;锡伯族文化的现代出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静;消弥与重构中的“查玛”[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玉荣;文献著录所见清代蒙古族书画家考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2 斯琴青和勒;民国时期张家口地区蒙古族出版机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佟红梅;科右前旗蒙古族与满族婚俗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振;蒙古族传统用具工艺美术属性转化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5 张昆;蒙古族古代生态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岩;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那达慕”现状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7 海梅;《蒙古秘史》的逻辑方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包钢;蒙古民歌《白鹿之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63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263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0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