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媒介素养与少数民族发展

发布时间:2018-10-11 11:39
【摘要】: 媒介素养是指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就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至20世纪70~80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很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参考。 进入新世纪以来,媒介素养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界的热门话题。盘点近几年的成果,可以看到我们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施正处于起步阶段;不过,从世界范围的趋势看,媒介素养教育正逐渐向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随着媒介素养研究的深入,媒介素养教育将会在我国逐步展开。 当前国内的媒介素养研究还存在着一个较大的薄弱环节。从目前国内学界媒介素养的研究现状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受众(尤其是城市受众)几乎成为了唯一的关注对象,而对生活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本研究中指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的媒介素养还很少有学者提及,学界也未给予应有的关注。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人口约10643万人。以信息社会的标准来衡量,广大的民族地区农村的一大特征即媒介不够发达,同时农民的媒介素养相对低下。美国科技评估署发现,“能够策略地运用信息和传播设施的群体与不能这样做的群体之间,差距将会加大。甚至,最有可能受到不利影响的人,恰恰是那些传播新科技被认为能改善他们生存境遇的人:穷人,教育程度低的人,与技术隔绝的人,以及挣扎着生存的小企业”。 面对快速发展、变动中的外部世界,少数民族如果不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势必会被以高度发达的,以媒介信息传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 在这种情形下,本论题“媒介素养与少数民族发展”所进行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引言和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缘由。第一章“国内外媒介素养研究现状”,系统梳理了中外媒介素养的起源与发展现状。首先,将西方各国对媒介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反对媒介;二、认同媒介、解读媒介;三、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趋势:深度推进与全球扩散。在第二节中,对我国20世纪以来的媒介素养的本土化萌芽,以及“两岸三地”:大陆、台湾、香港的媒介素养研究与教育实施现状进行了考察。 第二章“‘受众中心’研究视角下的媒介素养”,,在论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概观了传播学上关于受众研究的几种传统,提出本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目前“传者中心”的实际传播格局,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传播效果比较差,有些地方甚至是无效传播;因此,应把研究的方向转到“受众中心”上来,具体地考察、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农民的媒介素养现状,并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 第三章“中国少数民族媒介素养的意义”,从罗伯特·帕克对少数民族与大众媒介之间关系的研究入手,论述了进行少数民族媒介素养研究的必要性,提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应在经济发达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同步进行。 第四章“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上)”,是论文着力最多的部分。从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团队的组建、调查的实施,到完成数据统计,历时一年。这次调查中获得了300多个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所显示的事实,推翻了目前学界对于农村传播的一些主观臆判。其中,最主要的发现是:大量的民族地区农民家庭入不敷出,经济情况总体较差;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族地区农村的电视、电话的拥有率很高,农民人均看电视的时间高于全国平均数约1小时。虽然看电视的时间长,但是只有一成农民经常看本省、本地区、本县电视台播出的农业节目,近四成农民不知道中央七套是农业频道,七成以上的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活动中从没有借助过媒介。这说明: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大众媒介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对该地区的经济起到“提振”作用。 与第四章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宏观了解相对,第五章“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下)”则是微观剖析,对一个少数民族社区进行初步的民族志研究,重点了解了这个社区的媒介设施、传播系统、传播习惯。四、五两章逻辑上是一个整体,将宏观性的数据调查与微观性的个案研究结合,试图将传播学中受众研究的两种基本取向:“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结合起来。 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第六章“构建少数民族媒介素教育体系的途径与方法”,首先指出少数民族媒介素养教育有其特殊的内涵;其次,分析了西方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方式,结合第四、五章的研究结论,提出了少数民族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政府、媒体、少数民族——在这三方之中,政府负有主导、协调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大众媒介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有社会责任感;而少数民族农民则应主动增强利用大众媒介的意识与能力。最后,提出以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民族地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依托,初步构建我国少数民族媒介素养的教育体系。 在目前媒介素养研究几乎完全是“城市中心”倾向,而农民尤其是少数民族农民媒介素养研究极为薄弱的格局下,本研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开拓与创新。 本论题“媒介素养与少数民族发展”进行的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其一,研究领域新。运用传播学中的相关理论资源,为我国少数民族媒介素养的发展,以至于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寻找可能的方案,这是指导本文写作的一个总体方向。而“中国少数民族的媒介素养”是一个鲜有人涉足的研究领域,本研究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探索性意义。 其二,传播学中“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方法的尝试性结合。目前中国的传播学研究,以描述和判断居多,较少脚踏实地的调查与分析。本研究的重心在第四章和第五章,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得出了近300个具有参考价值的重要数据。同时,为避免实证统计将调查对象抽象化、干瘪化,架空调查对象的弊病,在研究中尝试性地将传播学中受众研究的两种基本取向:“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结合起来,将宏观性的数据调查与微观性的个案研究结合,以求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研究对象。 其三,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从实际而言,媒介素养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少数民族自身素质的重要渠道,也可能是改变民族地区贫穷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径。论文第六章,对于“少数民族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尝试性的设想,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206;C9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敏;;新媒体使用者媒介素养缺失探析[J];东南传播;2011年06期

2 周易;;微博时代公众媒介素养刍议[J];传媒观察;2011年07期

3 戴元初;;媒介素养提升,从个人到组织[J];青年记者;2011年25期

4 陆中恺;;高校“网络导师”媒介素养刍议[J];新闻界;2011年03期

5 扈楠;;媒介融合时代新闻记者的媒介素养再造[J];传媒观察;2011年07期

6 中共成都市成华区委党校课题组;张延茜;;培养和提升新时期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思考——基于对成华区领导干部的调查分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7 张立芬;;从媒体产业化与受众需求的关系看媒介素养问题[J];新闻世界;2011年07期

8 ;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07期

9 李建伟;董彦君;;未成年人媒介素质教育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李莉;;网络舆论下的公众媒介素养[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甘彩霞;;大学生媒介素养之塔顶迷雾:基于北疆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的思考[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2 樊亚平;马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媒介素养之现状与问题——以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3 徐晓红;;民族地区群众媒介素养刍议[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4 陈月华;陈荟竹;;老龄社会背景下提升我国老年群体媒介素养的若干思考[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任春艳;;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提升[A];“领导科学发展30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凯丽·巴查尔格特;;媒介素养与媒介[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黄旦;郭丽华;;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研究——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研究综述[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8 闫欢;于冬;袁磊;汝小红;王颖;赵青;李岩巍;;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9 谢静;陈俊美;;共意建构: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的动员与组织——以复旦大学“媒介素养行动小组”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10 倪琳;;迷失在媒介图景丛林中的孩子——一份来自上海三至五年级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报告[A];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通化市委党校 林淑梅 苗葳;以执政的使命意识提高领导干部媒介素养[N];中国民族报;2008年

2 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原阳;大学生媒介素养亟待提高[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吴吟 本报记者 吴重生;我们需要怎样的媒介素养培育[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姚晓丹 本报通讯员 刘文生;别忘补上媒介素养课[N];光明日报;2010年

5 周大勇;媒介素养相关概念及内涵[N];吉林日报;2010年

6 王涛;把媒介素养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N];中国国防报;2011年

7 詹万承;官员应有媒介素养[N];法制日报;2011年

8 本报评论部;“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N];人民日报;2011年

9 75100部队政治部 马必强;多样化军事任务呼唤高媒介素养[N];解放军报;2011年

10 王石川;2.0时代官员 少不了媒介素养[N];法制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晓华;媒介素养与少数民族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2 江宇;家庭社会化视角下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3 黄时进;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受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黄聿清;两岸电视观众收视行为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吴红雨;当代中国电视受众需求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刘琼;中国网络新闻可信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方雪琴;IPTV受众消费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郭赫男;我国大众传媒建构的“拟态环境”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崔清活;中英传播学教育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冯广圣;桂村社会传播网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景江瑛;九龙坡工业园区农民工媒介素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马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媒介素养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谭浪;青少年媒介素养现状和趋势[D];暨南大学;2010年

4 张丹;信息时代国家公务员媒介素养初探[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晋娜;媒介素养对公民新闻发展影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杰;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小学高年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姚磊磊;潍坊市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平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村官媒介素养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9 李苗;青少年媒介素养状况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10 严静;论自媒体视野下微博用户媒介素养[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64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264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4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