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发布时间:2017-01-01 01:03

  本文关键词: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

106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总第217期)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

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认同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在经济

全球化的现时代,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使人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El益成为一个必须时刻思考和作出选择的问题,人们都会遇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在文化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化国家认同的维度上,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认同的地位,这就是说,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应该通过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置于今后工作的重心位置,并且通过人口的流动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强化国家认同还必须有政策和法规的支撑,譬如,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等的规定.总之,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

【关键词】民族国家;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进程

【中图分类号】K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209(2010)O卜0106-08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自身认同和集体认同问题都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所

有的认同都是在一定的时空系统中人们历史活动的过程和产物。“从历史认同的定义来看,认同是在时间变化中的认同。”④在一定的意义上,,到了全球化

思考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属于什么群体的问题。在现时

代,人们都会遇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可是,全球化进程在改变着人们的认同。全球化不仅侵蚀着国家主权,同时也激活了民族主义,这

是许多人始料不及的(2)。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文化认

时代,似乎人的认同才成为一种问题,因为人们从自

然经济的熟人社会进入市场全球流通的契约社会,人们生活在一个差异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得不

【收稿日期1

2009—10—29

同出现动摇,而且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也遇到严重的挑战。本文旨在探讨文化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

国家认同的关系,并且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

【作者简介】韩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基金项目1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项目“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06BaZX023)。①②

【荷兰】克里斯 洛伦兹:‘比较历史学理论框架的初步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英国学者安东尼 史密斯指出,冷战结束之后,“种族民族主义取代了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和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成为全世界社会运动和政治理想的基础和语言。”(【英】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中文版序,第1页)约瑟夫 奈也指出:“散布全球、并经常发生在国家内部的对立种族间冲突有可能成为冲突的主导形式。冷战结束以来发生的近30次较大冲突几乎都爆发在国家内部。这些冲突最有可能出现在固有帝国崩溃的地

区——如非洲和前苏联的边缘地带。”他还说,“亨廷顿认为,地方自治主义和相互竞争的认同是冷战后冲突的一个主要根源,此

言非虚。但是,他只抓住了认同冲突分析的一个维度或一个层面。宏大文明内部的认同冲突远远多于它们之间的冲突。例如,两伊战争是伊斯兰世界内部的国家间冲突。”(【美】约瑟夫 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7、87页)另外,任由民族主义泛滥,也会危及世界安全和秩序。借用美国前国务卿沃伦 克罩斯托弗1993年在《纽约时报》所说的话讲,如果当代民族主义的激情未加抑制地一直燃烧下去,“那么我们就会有5000国家,而不是现在我们拥有的100多个”。(转引自【美】弗格森、曼斯巴赫:‘过去是未来的前奏?全球政治中的认同与忠诚》,载拉彼德、克拉托赫维尔:《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金烨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因此,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能不警惕台湾的独立倾向,也不能不关注在新疆、西藏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问题。


  本文关键词: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0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30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4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