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观念与族群认同——以四川藏族尔苏人为例
[Abstract]:The concept of "de" (de) of the Tibetan Ersu people has the meaning of "surname", and corresponding to "de", the concept of "Pan Zi" (phantshie), is close to the concept of "Shi" in Chinese.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person who belongs to a particular Ursuk clan must be an Ursuk, but the person belonging to a certain Panzer is not necessarily an Ursuan. The Pantze in Zalaiwa of Ersu, which includes the strong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Tibetan, led the Panze to identify with the Tibetans. Exami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group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Ersu from the viewpoint of clan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ethnic group.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分类号】:C9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琛;中国宗族再研究:历史研究中的人类学观点[J];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02期
2 柯群英;人类学与散居人口研究:侨乡研究中的一些注意事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4 巫达;;关于ethnogenesis一词的理解与翻译[J];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04期
5 张宏明;宗族的再思考——一种人类学的比较视野[J];社会学研究;2004年06期
6 易谋远;;宗族(家支)观念与凉山彝族繁荣进步的关系[J];思想战线;1989年03期
7 易谋远;凉山彝族宗族(家支)制度研究的三个问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8 易谋远;对凉山彝族宗族(家支)的探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9 科大卫;国家与礼仪:宋至清中叶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10 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建华;;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2 张金俊;;清代江南宗族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张金俊;;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道德控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张金俊;王文娟;;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组织控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马丹丹;;匪患冲击下的民间宗教重建——十一联保的启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刘军;王询;;中国古代宗族聚居与宗族形态的历史考察[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7 朱静辉;;理念与现实的调和:宋代以降宗族重建思想的历史演进[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8 郑达;;试析19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业缘社团的发展[J];八桂侨刊;2010年02期
9 张文奎;许金顶;;香港归侨社团调查报告[J];八桂侨刊;2011年02期
10 王询;;中国南北方汉族聚居区 宗族聚居差异的原因[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甘品元;;改革开放以来毛南族婚姻行为变化的社会性别解读——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L屯为例[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黄海妍;;清代以来广州城中的合族祠——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氏书院为例[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贤润;;屯堡族群通婚圈的社会人类学考察[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行龙;;再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兼论明清以来山西区域社会史之研究[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余丰;;连城四堡的宗族社会与民间信仰[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7 詹承绪;;略说新时期的中国民族学[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8 单正平;;梁启超文学功能论的再认识[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曾祥委;;东南宗族单姓村聚落成因研究——以粤东丰顺县为例[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10 朱炳祥;;族群、民族和谐机制研究——摩哈苴的田野观察[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4 邓群刚;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5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赵晓峰;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汪鲸;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李晓方;县志编纂与地方社会:明清《瑞金县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斌;1950年代的塘村妇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沛艳;黔中苗族宗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徐伟;从“棚民”到“归德”[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治花;明清时期赣东北的社会动乱与族群关系[D];南昌大学;2010年
4 吉芳;漳州北溪蒋氏宗族的人类学个案观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聂建顺;人文关怀:民间信仰之本[D];中原工学院;2011年
6 谭景芳;元代山东宗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开邦;明清时期的祠堂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白小强;乡村社会秩序生成和社会关系调节的重要资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方亭;村民自治与宗族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方世勇;文化权力合法性建构的情境与过程[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左云鹏;;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试说[J];历史研究;1964年Z1期
2 杨善华,刘小京;近期中国农村家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3 刘志伟;清代广东地区图甲制中的“总户”与“子户”[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勇钢;尹钢;;迷失在银河中的尔苏人[J];西南航空;2007年06期
2 宋兆麟;;耳苏人的图画巫经[J];东南文化;2003年10期
3 黄仁跃;李盛富;;玉溪用两年时间改善彝族山苏人生产生活条件[J];中国老区建设;2010年05期
4 张铃雨;;理性与情感共存——读巫达的《族群性与族群认同建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王德和;古涛;;凉山州北部地区尔苏藏族文化概述[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王德和;;甘洛县尔苏藏族的丧葬习俗调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9期
7 ;企事业单位聘用制干部备案审批[J];江苏政报;2001年01期
8 ;机关、事业单位增人计划管理[J];江苏政报;2001年04期
9 刘绍华;;中国西南诺苏(彝)地区的集市与现代性[J];思想战线;2010年01期
10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审批[J];江苏政报;2001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矣顺文 潘泉;全力抓好农村三改一抗旱[N];玉溪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文雯;说咪哩:与世隔绝的村落[N];玉溪日报;2010年
3 通讯员 刘跃 本报记者 杨建华;山苏山寨村变人变[N];云南日报;2010年
4 满长杰;杨六金:一本书与一个族群的命运[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海宏;文化接触对怒苏语的影响[D];云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卢学英;云南小凉山诺苏“死及比”社会文化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2 程超;怒族同心酒文化意义分析[D];云南大学;2012年
3 阮池银;云南小凉山彝族苦荞文化的环境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92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392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