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占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和谐关系论
【图文】:
图1 占人在马来西亚做小生意(刘志强 摄)图1是一位仅持有越南护照的占族姑娘,迁来西亚已经两年,她虽然还没有获得马来西亚,但仍然可以到市区销售小食品,用以补贴家用的马来语也很好,从语言和服饰上看,很少人知是一个占族姑娘。根据马来西亚方面统计,2090年代初在马来西亚雪兰莪(Selangor)、霹①马来语为“Pengkalan Chepa,Kota Bharu,Kelantan”。——者注。
图2 从左至右为:马来男子、占人女子、刘志强这位马来男子叫阿楠(化名),30多岁,经营意,占人女子叫阿玲(化名),是一个“90后”,从迁来吉隆坡投靠父母约两年,原先经营小生意,
族群跨国互动 刘志强在成了家庭主妇。由于他们都是穆斯林,阿楠娶了阿玲后,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阿楠“入赘”到阿玲家中。2010年11月底,我再次赴吉隆坡时,阿玲生下了一位占、马混血儿。七、占人与马来人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和谐占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和谐模式的基础建立在对彼此文化的认同上的。两者之间在文化领域存在诸多的共性。如在语言方面,占语与马来语同属于南岛语系—玻利尼西亚语族,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几乎一样,很多词汇也是一样的,语法特点也相类似。在文学方面,占婆最著名的几部古典文学都来自马来古典文学。在宗教领域。历史上,马来人在占人伊斯兰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至今,在占人的宗教和民间信仰生活中,马来文化元素随处可见。除此以外,占人与马来人在服饰、建筑、文字、历法等领域的交流也很密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志强;;明代《占城译语》的两种版本——兼论占婆与马来之关系[J];东南亚纵横;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常棣;三亚回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廖大珂;;论伊斯兰教在占婆的传播[J];南洋问题研究;1990年03期
2 倪大白;;海南岛三亚回族语言的系属[J];民族语文;198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奉林,靳颖;东西方殖民主义之比较研究──以日本和欧美国家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为中心[J];日本学论坛;1998年03期
2 陈保亚;东南亚华文文学的语言文化背景[J];思想战线;1994年05期
3 陈君;周济申;王岑会;;多民族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选择——浅析1970~1990年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J];东南亚纵横;2006年11期
4 哈里·辛格;胡杨;;马来西亚的政治变化——46精神党的作用[J];南洋资料译丛;1992年02期
5 ;《南洋问题资料译集》1963年度全年目录索引[J];南洋资料译丛;1963年04期
6 ;今年来日本加强对东南亚经济扩张的活动[J];东南亚研究;1965年03期
7 小野泽纯;张兆荣;;马来西亚复合民族社会的苦恼[J];南洋资料译丛;1980年01期
8 拜玉明;;七十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各种族间财富转移问题初析[J];东南亚纵横;1989年04期
9 何平;泰国南部的马来族问题和政府的政策[J];东南亚;1990年02期
10 马文·L·罗杰斯;柳明;;马来西亚农村变化模式——发展和依赖[J];南洋资料译丛;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嘉星;;新、马、泰闽南方言文献知见录[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梅青;;人文·地理·东南亚岛国传统建筑[A];建筑史论文集(第13辑)[C];2000年
3 曾晓祥;;马来西亚社会重组与现代化[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李明欢;;当代海外华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共性[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5 孔远志;;对东南亚郑和庙的实地考察与思考[A];“睦邻友好”郑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明庆忠;;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的主导方向与东南亚旅游市场开拓研究[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7 冯立军;;古代东南亚各民族医药卫生习俗述略[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欧阳国泰;;东南亚短期教材特点浅析[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青柳洋子;索英春;;东南亚发掘的中国外销瓷器[A];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C];1998年
10 潘桂棠;朱弟成;尹福光;王立全;廖忠礼;;东南亚多岛弧盆系时空结构与造山作用及其启示[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云文;马来人来自何方(上)[N];中国民族报;2002年
2 云文;马来人来自何方(下)[N];中国民族报;2002年
3 翁东辉;巴厘岛梦碎 东南亚心惊[N];经济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祝慧;东南亚海啸重排中国春节旅游市场格局[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放;培育和建立面向东南亚的矿业权市场[N];云南政协报;2005年
6 郎楷淳;越南打造东南亚高技术中心[N];中国企业报;2007年
7 赵国梁;贵州美酒飘香东南亚[N];贵州日报;2007年
8 南博网 周伟娜;新加坡市:东南亚的世界花园[N];国际商报;2006年
9 高虹邋韩升畴;往返东南亚航班无须绕道香港南宁[N];海南日报;2007年
10 记者 陶健;春秋航“虎视”东南亚廉价航线[N];解放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红;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廖小健;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赵文红;17世纪上半叶欧洲殖民者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D];厦门大学;2009年
4 王永刚;全球环流对东南亚边缘海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5 傅云仙;阿嵯耶观音造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6 卢光盛;地区主义视野中的东盟经济合作[D];复旦大学;2006年
7 肖卓;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区域物流系统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王晓帆;中国西南边境及相关地区南传上座部佛塔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梁忠;马来西亚政府华人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张坚;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D];厦门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名森;试评“多米诺骨牌”理论及其实践[D];山西大学;2005年
2 陈莹;冷战后美国的东南亚安全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5年
3 容贤东;印度“东向”东南亚对中国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4年
4 李萍;16世纪至鸦片战争前华侨与中国和东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D];暨南大学;2000年
5 王鲁军;东南亚集装箱运输市场分析及中远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6 周超波;国际直接投资转移效应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邹积林;论二战后东南亚锡工业的兴衰[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桑巴特(KEM SAMBATH);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走向东亚经济整合[D];吉林大学;2009年
9 陈锐;战后日本东南亚外交——经济、政治与安全[D];外交学院;2000年
10 刘为胜;二战前英属马来亚马华隔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78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778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