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试析20世纪西方族群认同理论在中国民族研究领域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10-01 16:55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及全球范围内的人口移动现象加剧,不同民族间的接触与交往也不断增加,同时,区域性的文化冲突和民族纠纷也在进一步升华。民族问题已成为冷战后西方学术界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界定现代民族,如何强化不同族群的认同意识,如何解决民族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出的地区性冲突,实现民族的共存与共荣等,成为20世纪西方学术界一直关注的主要研究领域,并提出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的族群理论、族群认同理论、民族主义理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民族研究的理论土壤略显贫瘠,不能为政策的制定给予足够的理论支撑。因此,如何进一步加深对于“族群”及族群认同理论的理解,如何借鉴西方的族群认同理论,推动中国民族理论的发展,解决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民族问题,这对于中国民族理论的完善与民族共荣,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阐述和回顾了20世纪的西方族群认同理论,并对西方的族群认同理论在中国民族理论研究及民族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反思了目前中国民族研究在族群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中国民族研究的前景和走向。本文拟分五章,第一章主要说明了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动态、方法和内容;第二章概括了西方的“族群”概念及族群认同理论的内涵与界定;第三章对具有代表性的西方族群认同理论做出了简要的论述和评价;第四章探讨了西方族群认同理论的引入、在中国民族理论研究领域及民族工作中的应用、反思了中国民族研究在民族认同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对中国民族研究的前景做出了展望;第五章为结论,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了阐释和总结。
【学位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C95-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西方族群认同理论的界定
    2.1 族群概念的界定
        2.1.1 族群的客观特征理论
        2.1.2 族群的主观认同理论
        2.1.3 兼顾主客观两者结合的理论
    2.2 族群认同理论的界定
第三章 西方族群认同理论之评介
    3.1 文化论
    3.2 原生论
    3.3 场景论
    3.4 边界论
    3.5 现代——想象论
    3.6 族群——象征主义论
第四章 西方族群认同理论在中国民族研究领域的应用
    4.1 中国学术界对西方族群认同理论的引入
    4.2 西方族群认同理论在中国民族研究领域的应用
        4.2.1 西方族群认同理论与中国民族识别研究
        4.2.2 西方族群认同理论与中国族群互动中的族群认同研究
        4.2.3 西方族群认同理论与中国族群文化特征研究
        4.2.4 西方族群认同理论与社会变迁下中国的族群认同变化研究
        4.2.5 西方族群认同理论与中国跨国民族的族群认同研究
        4.2.6 西方族群认同理论与中国城市中的族群认同研究
        4.2.7 西方族群认同理论与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的性别差异研究
    4.3 当代中国族群认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4.3.1 当代中国族群认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3.2 中国族群认同研究前景之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帅学剑;安顺屯堡人与屯堡文化[J];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2 马戎 ,潘乃谷;赤峰农村牧区蒙汉通婚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3 马戎;重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的历史条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4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麻国庆;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马戎;试论语言社会学在社会变迁和族群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彭清深;雪润繁锦秀 风倦四维宽——从《汉民族发展史》到《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3年01期

9 苏利嫦;;民族政策对现代苗族族群认同的影响——以“三苗网”网民群体为研究对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1期

10 王封礼;;“时髦”的男人和“守旧”的女人——对当代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的社会性别思考[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秦莹;;南涧彝族“跳菜”礼仪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2 柏贵喜;;都市回族社区及其对回汉族关系的影响——关于武汉市的个案研究[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3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周建新;黄超;;跨国民族劳务输出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龙井市龙山村S屯朝鲜族劳务输出韩国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宗喀·漾正冈布;刘铁程;;复活的记忆——却西德哇传统村运会的应用人类学研究[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6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汪新建;刘蓓;;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朝鲜族多重认同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沙力克;[N];人民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2 蒋立松;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基础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李晓斌;历史上云南文化交流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02年

4 马国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模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祁进玉;不同情景中的群体认同意识[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陈心林;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李晶;朝鲜族的认同意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赵红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D];厦门大学;2008年

9 努尔古丽·阿不都苏力;维吾尔族城乡女性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李然;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谢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妇女权利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超;“历史记忆”与“族群边界”视野下的宗教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宋兴烈;人类学视角下的族际通婚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7 梁柳宝;罗城县仫佬族高中生民族认同调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8 袁素敏;论叶广芩小说创作中的双重民族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王欢;广西毛南族还愿仪式中女性角色的地位与现实生活中女性教育现状考察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光莹;汉族居住区内回族学生的族群认同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31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831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c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