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田野时的礼物互惠:以突尼斯为个案
【部分图文】:
尽管每个研究者进入田野的过程各有不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一定深度的田野调查常有上述的趋势,而随着转变的发生,研究双方的相对身份不断发展,研究者在礼物互惠的互动中也越陷越深,整个过程如图2所示,图2与图1相类似,也就是说,萨林斯对礼物的共时分析,同样也适用于作为人类学方法的田野调查中礼物互惠的历时发展过程:图2 进入田野的过程
图1 互惠与亲属居住区域把田野调查当作立身之本的人类学者们总是被反复告诫:为了推进研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不断构建和再构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脱离自我的世界并进入他者的田野。[12](P188~213)而与之对应的是,民族志的写作又再一次要求我们远离他者,重新回到自我的角度回头凝望和解读。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这种在不同世界间的反复横跳始终存在,随着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逐渐深入,我们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研究者无法彻底摆脱他们所进入的那个田野,也终究不能完全成为被研究群体的一员。[13](P114)同时,这一过程充满了并需要着不断的跨越边界的礼物互惠实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明;;海外民族志之于中国人类学的价值与意义[J];世界民族;2014年06期
2 包智明;;海外民族志与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新常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3 高丙中;熊志颖;;海外民族志的发展历程及其三个层次[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02期
4 陈纪;南日;;虚拟民族志:对象、范围、路径及其实践应用[J];世界民族;2017年04期
5 刘海涛;;民族志理论与范式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族研究;2014年04期
6 高丙中;;海外民族志与世界性社会[J];世界民族;2014年01期
7 李银兵;曹以达;;民族志的三重叙事与实践反思[J];云南社会科学;2019年01期
8 李银兵;曹以达;;科学与艺术:民族志书写的当代性[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1期
9 张云鹤;;物、技艺与地方知识:一个龙舟钉造的民族志[J];民族学刊;2019年05期
10 江飞;;场景研究:虚拟民族志的逻辑原点[J];学海;201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锐;;电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恩施州石栏村的民族志调查[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2 施琳;;边疆民族志:经济人类学的视角与方法[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杨春宇;完整和真实:民族志对于海外研究的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2 罗正副;现代性语境下的民族志书写[N];贵州日报;2017年
3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中山大学医学人文中心 涂炯;多点民族志: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学研究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4 张佩国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暨人类学研究所;整体的历史与弥散的道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 杨旭;人类学民族志的发展及其范式取向[N];贵州民族报;2020年
6 梁黎;简论民族志方法与民族新闻写作[N];中国民族报;2015年
7 王敏;民族志视角中的现代伊犁赞歌[N];中国民族报;2013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吴乔;民族志影片记录社会变迁微观画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闻翔;以扩展个案法书写“公共民族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阿布都赛米·阿不都热衣木;口述民族志的影像呈现[D];新疆师范大学;2017年
2 李硕;文化、权力与市场[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32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832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