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客家人的族群认同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贺州客家人概述
三、客家人的族群认同
(一)多元汉族族群互动
(二)客家人与少数民族互动
(三)客家文化认同
四、结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乃华;;“族群”与“边界”所延伸的断想——[挪威]弗雷德里克·巴斯(Fredrik Barth)主编《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评介[J];青海民族研究;2015年02期
2 马成俊;;弗雷德里克·巴斯与族群边界理论(代序言)[J];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03期
3 谢育坚;;论贺州客家民歌的文化内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徐大慰;;巴特的族群理论述评[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6期
5 吕红艳;;“二月二”节俗流变考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周建新;族群认同、文化自觉与客家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熊守清;略论广西客家的源流、分布及其特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叶青;贺州客家与瑶族族群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淑萍;;建构多元文化认同:对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民族文化保护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2 张自永;;文化客家与河洛文化——读罗勇、邹春生新著《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述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3 赵陵波;陈明玮;杨颖;丘智娟;任志洪;;客家青少年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8期
4 孙九霞;张蔼恒;;族群边界理论视角下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内部群体研究——以阳朔为例[J];旅游学刊;2015年06期
5 吴辉;;广西宋代瓷窑格局试析[J];广西博物馆文集;2014年02期
6 吕红艳;;广西贺州黄田客家二月节之特色与当代价值[J];龙岩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7 韩雪;;论居住模式变迁中族群边界的维持——以21世纪后盈江县景颇族为例[J];民族论坛;2014年11期
8 陈海斌;;文化认同:客家族群认同的表达与实践[J];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09期
9 赵静;;多元文化视阈下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8期
10 李虹霏;;大众传播时代的客家文化传播策略[J];今传媒;2014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周莉;贺州盘瑶仪式剪纸艺术特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2 王欣欣;差异情景下的身份选择[D];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
3 龙少林;论联合自治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嬗变[D];中南民族大学;2014年
4 孙菲;试析20世纪西方族群认同理论在中国民族研究领域的应用[D];延边大学;2013年
5 庹定芳;安龙县民族关系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3年
6 欧阳颖;广西贺州市鹅塘镇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孙艳杰;贵州省杂居区民族关系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2年
8 金丽楠;多民族村落族群关系演变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
9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庄英章;试论客家学的建构:族群互动、认同与文化实作[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郝瑞,范可;中国人类学叙事的复苏与进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弗里德里克·巴斯,高崇,周大鸣,李远龙;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吉成名;龙抬头节研究[J];民俗研究;1998年04期
5 郭华榕;客家文明的世界地位[J];史学月刊;1996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单菲菲;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D];兰州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坚;曾城;;广西贺州客家人的族群认同[J];贺州学院学报;2019年03期
2 王春杰;;遗产归属与族群认同:对遗产与族群关系的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01期
3 吴春宝;;我国边疆族群认同要素的构建与维系——以西藏珞巴族为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4 周爱保;刘显翠;;国内族群认同研究:现状与反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03期
5 崔贵蕊;;探析后流放时期犹大回归者族群认同的构建[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04期
6 陈雍;;畲族的民族身份与族群认同[J];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02期
7 马巍莹;郭成;;族群认同状态与心理健康:来自彝族青少年的证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7期
8 姚智赟;;地域标签与族群认同建构[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07期
9 和虎;;仪式、身份与文化:当代情境下的族群性与族群认同建构[J];学术探索;2017年06期
10 范可;;略论族群认同与族别认同[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崔明;历史记忆与族群重构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4 彭毛卓玛;玛藏德哇:一个城市边缘藏人村落社区的人类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5 刘洋;语言、饮食与文化认同[D];上海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莎;落水村摩梭人的族群认同与身份重塑[D];云南大学;2018年
2 陈招娣;民族融合与边界维持[D];云南大学;2018年
3 胡蝶;阿尔及利亚柏柏尔人族群认同变迁研究(1954年独立战争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
4 卢梦琳;文化差异与少数族群认同建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8年
5 邓敏;自我与他者:邕江疍民的族群认同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6年
6 张清玮;族群认同的分歧[D];贵州大学;2018年
7 尚凡力;族群互动影响族群认同的实证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8 孙菲;试析20世纪西方族群认同理论在中国民族研究领域的应用[D];延边大学;2013年
9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张伦;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D];广西民族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78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878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