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灾害文化记忆的建构:路径、逻辑及社会效应——以海原大地震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30 06:23
  灾害文化记忆以象征性客体为载体,是人类灾害记忆的"外在维度",往往能折射出国家权力、地域社会文化传统间的交互关系。海原地震灾害文化记忆建构主体分别为宗教人士、地方精英和地方政府,宗教人士与地方精英分别以宗教逻辑和地方自觉逻辑对灾害进行建构,影响范围较小;而地方政府意欲采用"去人格化"和"景观化"的灾害文化记忆建构逻辑来推动地方发展,并据此对另两类文化记忆进行取舍、整合和"调整"。随着时间推移,地方政府面临目标设置失效的挑战,其主导的文化记忆之建构主体、面向、形式均脱离民间语境和日常生活,更未能为地方社会提供身份认同,灾害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未被发掘,体现着当代中国灾害记忆建构的一类矛盾和危机。 

【文章来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37(02)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海原地震灾害文化记忆建构路径
    (一) 宗教人士主导的地震灾害文化记忆建构路径
    (二) 地方精英主导的地震灾害记忆建构路径
    (三) 地方政府主导的地震灾害记忆建构路径
三、当代海原地震灾害文化记忆建构逻辑
    (一) 灾害文化记忆内容的取舍
    (二) 灾害文化记忆的呈现方式及其实践策略
    (三) 灾害文化记忆建构的动力构成
四、灾害文化记忆建构的社会效应及反思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柳爷崇拜到震柳精神:灾害记忆的建构路径与文化逻辑——以宁夏海原大地震为分析中心[J]. 温小兴.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2]“灾后重建”过程的国家权力与地域社会——以灾害记忆为中心[J]. 王晓葵.  河北学刊. 2016(05)
[3]文化记忆中的硬记忆与软记忆:俄罗斯与德国的政治悼念[J]. 亚历山大·埃特金德,张佑慈.  国外理论动态. 2016(06)
[4]创伤与记忆——文化记忆的历史表征与美学再现[J]. 段吉方.  河南社会科学. 2015(09)
[5]宁夏民国十八年年馑的社会原因分析[J]. 杨云.  史志学刊. 2015(03)
[6]灾害文化的中日比较——以地震灾害记忆空间构建为例[J]. 王晓葵.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6)
[7]民国时期甘肃地震灾害及赈灾研究——以1920年海原大地震为例[J]. 尚季芳,张丽坤.  青海民族研究. 2012(01)
[8]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北京政府的对策[J]. 崔艳红.  史学月刊. 2010(01)
[9]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J]. 王霄冰.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2)
[10]有文字的和无文字的社会——对记忆的记录及其发展[J]. 扬·阿斯曼,王霄兵.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本文编号:31090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1090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7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