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壮族民族形象的报纸媒介呈现 ——基于“广西日报”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27 10:27
  作为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成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张鲜活的民族品牌。毫无疑问,媒体对壮族形象准确、恰当和良好的报道和呈现能够进一步释放壮族的魅力和能量,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恰当的、偏差的壮族报道则会对壮族形象产生不良影响。为了研究广西壮族形象的建构现状发展前景,本文将采用内容分析法、话语分析法和框架理论对一份主流党报《广西日报》进行研究,以此来探讨壮族以何种形象出现,有何原因和意义,将会对社会产生何种影响等问题,以期发现相关报道在传播过程中的亮点和缺陷,继而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以此来完善和提高壮族的民族形象,使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在分析中发现,《广西日报》对壮族的报道具有两大亮点,一是在维系多民族国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是有效运用了新媒体的渠道和风格。同时,也存在着三大缺陷,使其呈现出的壮族形象具有比较单一、僵化且模糊的特点,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广西日报》呈现壮族形象的方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创新点与关键概念
        1.2.1 主要创新点
        1.2.2 关键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多学科视角下的壮族形象研究
    2.2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研究
    2.3 对壮族形象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第三章 《广西日报》报道内容分析
    3.1 《广西日报》基本情况概述
    3.2 内容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3.3 内容分析
        3.3.1 基本情况
        3.3.2 版面结构
        3.3.3 内容分类
        3.3.4 报道基调
        3.3.5 角色扮演
    3.4 壮族形象的总体呈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报道框架与话语分析
    4.1 报道框架分析
        4.1.1 壮族形象的三大报道框架
        4.1.2 维护民族团结形象的不同框架
        4.1.3 同一框架下的不同形象
    4.2 壮族形象的话语呈现方式
        4.2.1 相关报道中的典型符号
        4.2.2 形象力经济下的壮族报道
    4.3 壮族形象与话语分析
        4.3.1 壮族形象呈现的语境分析
        4.3.2 民族政策话语的影响
        4.3.3 壮族形象呈现对社会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构中的优缺点分析及对策
    5.1 有关报道的亮点分析
        5.1.1 维系多民族统一国家
        5.1.2 新媒体的有效运用
    5.2 有关报道的缺陷
        5.2.1 单一的壮族形象
        5.2.2 僵化的报道框架
        5.2.3 模糊的形象定位
    5.3 建议
        5.3.1 丰富报道维度提升壮族形象的可塑性
        5.3.2 通过构建多元框架塑造多维壮族形象
        5.3.3 确定整体定位统一清晰的壮族形象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少数民族的媒介化形象研究——以媒介报道中的壮族为例[J]. 杨惠林,赵琴粉,薛淳元.  新闻知识. 2016(05)
[2]官方媒体中的少数民族形象建构——基于《人民日报》少数民族报道的分析(1979-2010)[J]. 张媛.  国际新闻界. 2013(08)
[3]新闻报道中如何用好直接引语[J]. 李希光.  新闻与写作. 2012(09)
[4]报纸传播中的云南少数民族形象[J]. 单晓红.  大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6(01)
[5]国家形象刍议[J]. 张毓强.  现代传播. 2002(02)

博士论文
[1]《人民日报》(1950-2014)少数民族形象建构研究[D]. 高焕静.浙江大学 2015
[2]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D]. 胡春阳.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框架理论视角下的《人民日报》西部报道研究[D]. 王菁菁.山东大学 2012
[2]《人民日报》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研究[D]. 顾媛婷.中央民族大学 2009
[3]论框架理论与媒介形象之建构[D]. 张晓莺.暨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63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163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5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